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单元提升训练(一)(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耕作”“栽培”“养育”等词语可知,中国文化应源于中国社会生产从采集和渔猎进入了耕作和驯养时期,这应该开始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故选A项。2.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A.阶级矛盾变尖锐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C.开始出现分封制D.具有浓厚血缘色彩解析:选D。据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可知,“小康”之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小康”之世的特点,而不是强调历史的倒退,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小康”之世的特点,而不是强调分封制的出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康”之世强调宗法血缘色彩,故D项正确。3.据《易经》记载,神农氏(炎帝)时期,曾在“日中设市”,“聚天下之货”,使各“交易而退”。材料所载()A.为商业研究提供了准确资料B.对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C.侧面反映出商业的悠久历史D.说明当时长途贩运比较发达解析:选C。神话故事无法为商业研究提供准确资料,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记载商业活动的现象,没有采取措施推动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神话传说中记载的商业活动从侧面说明了商业的悠久历史,故C项正确;长途贩运比较发达是在唐朝,故D项错误。4.“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充分表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2-A.等级关系严格B.世卿世禄C.神化专制王权D.家国一体解析:选A。据材料“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封制等级森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神化王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家国同构,排除D项。5.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解析:选C。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兴起并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荒地被开垦出来,未直接反映井田制的瓦解,且B项只是其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荒地之所以被开垦,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故C项正确;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在春秋时期兴起,但只是其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6.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推知()史料出处史料引文《左传·昭公三年》“二宣子曰:‘晋之别县,不惟州。’”《战国策》“智过言于智伯曰:‘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吴王发九郡兵伐齐”A.西周时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崩溃C.郡县制已在春秋战国时出现D.诸侯兼并战争导致贵族政治解体解析:选C。材料“晋之别县”“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吴王发九郡”,说明春秋战国出现郡县制,故选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而不是郡国并行制,A项错误;材料“晋”“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表明是东周而不是西周,B项错误;贵族政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D项错误。7.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秦朝“钱范”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D。据题干中“‘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3-批量铸钱”可知,“钱范”有利于秦朝提高铸币能力,适应当时大一统后商品经济的需要,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秦朝“钱范”与后世钱范的关系,A项错误;B项只是“钱范”本身的作用,非重大的意义,排除;题干未提及“钱范”的形制,且不是最重大的意义,C项错误。8.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解析:选D。据材料“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可知,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结果,故选D项。西汉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项;诸侯王的利益被削弱,排除B项;汉景帝平定诸侯王的叛乱,没有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项。9.春秋以前,各君王的外戚都来自一些拥有政治实力的诸侯国。自从秦统一以后,特别是在汉代以后,皇帝的外戚便从其臣民中遴选了。据此推知,汉代的外戚()A.始终把持着中央政权B.与三公九卿平起平坐C.擅权根源是皇权专制D.决定历任皇位的更替解析:选C。据材料“春秋以前,各君王的外戚都来自一些拥有政治实力的诸侯国”“秦统一以后,特别是在汉代以后,皇帝的外戚便从其臣民中遴选了”可知,大一统国家形成后专制皇权加强,皇权专制异化导致外戚干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外戚不一定是中央官员,B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10.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繁荣思想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大一统解析:选D。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因此诸侯国的势力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以壮大;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思想文化上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统治。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大一统。故选D项。11.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主要是因为汉代()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打击商业,-4-延缓了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故选C项。汉代实行抑商政策,但“始终”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汉代的对外战争虽然频繁但却并没有导致经济的衰退,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并没有反映土地兼并加剧,D项错误。12.自文、景以后,汉代土地“买卖由己”成交后,要订立“契约”,注明买卖时间、土地方位、亩数、地价、双方姓名及中间人签字等。这现象说明汉代()A.土地产权私有已合法化B.国家严格控制土地买卖C.农民失地现象非常严重D.小生产者利益得到保护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汉代土地‘买卖由己’成交后,要订立‘契约’,注明买卖时间、土地方位、亩数、地价、双方姓名及中间人签字等”可以得出,汉代土地产权私有已合法化,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材料二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材料三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宋承元制……——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有的历史条件。(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并迁移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创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上的创新举措。第(2)问据材料二“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信息从国家统一、百家争鸣影响角度回答。第(3)问综合材料三,从对秦朝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答案:(1)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或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5-郡县制)(2)国家统一;百家争鸣提供了多种治国学说。(3)对秦朝:巩固中央政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是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的;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14.儒家思想从创立到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人民版《历史必修1》材料二(孔子的学说)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周游列国、主张未被各国采纳之后,孔子晚年回到了哪一诸侯国?他又以何种特殊方式继续致力于“政治理想”的实现?(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成为“国家正式教义”的标志及其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特殊方式,从孔子晚年教育和文化典籍整理的贡献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标志,从汉武帝对待儒学的主张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的推崇、时代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等方面分析。答案:(1)政治理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统治者“克已复礼”,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诸侯国:鲁国。特殊方式:专注于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2)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设立太学。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推崇;儒家思想适应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受到上-6-层统治者的欢迎)。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1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