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4讲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时空定位】【线索提炼】从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动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思想文化上: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2-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社会生活方面,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逐渐向近代化迈进。阶段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840—1894年)一、政治1.西方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①时间:1840—1842年。②目的: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旨在打开中国市场。③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④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①时间:1856—1860年。②目的: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③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过程:1851—1864年,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达到全盛时期;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2)性质: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3)纲领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②《资政新篇》: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并没有真正实行。二、经济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1)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客观上促使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2)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洋务运动-3-(1)概况: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先后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北洋等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2)评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2)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影响: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近代化进程;顺应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推动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出现。三、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变迁1.“向西方学习”思潮(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始(1)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2)19世纪60-90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转型(1)表现①政治:中国的领土等主权沦丧,但形式上还有一个代表全国的政府;各阶层人民反抗斗争。②经济: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兼有早期的资本输出,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内在要求。代表农耕文明的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解体,但比重仍很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另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变动较大,出现外商企业等近代企业。③思想: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基本没有付诸实践。④社会:“买办”、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出现;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4-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2)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诸多领域发生巨变,被有些人认为是“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但变化局限于一定范围,广大内地和人民的生活所受影响并不太大,列强的侵略势力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还在农业文明的道路上徘徊。2.列强侵华对“夷夏观念”的冲击(1)概念: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2)“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变①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②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没落的表现。③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辛亥革命期间“夷夏之辨”重新被提起,目标直指清朝贵族,这是革命形势的需要。之后,在革命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民族革命、大民族精神被唤醒,即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3.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便利了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5)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4.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5-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5.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2)表现①第一次高潮: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②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③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列强侵华对中国外交的影响【真题典例】命题点:晚清外交观念的近代化(2018·高考全国卷Ⅱ,T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6-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地方督抚提出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本国利益,从晚清外交的特点理解这种历史现象说明的本质。析错点: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之间仍存在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答案试解】D【预测演练】1.(命题点:清政府外交观念)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解析:选D。清政府对英国提出的要求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政策仅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权益,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自由贸易问题,而不是国家领土主权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可知,清政府允许内地商民按照规定进行商业活动,说明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并未厉行,排除B项;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已有“协定关税”的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协定关税”的内容,排除C项。2.(命题点:清政府的海关管理)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7-解析:选D。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即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开始丧失,故A项错误;材料“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表明不是涉及人民,故B项错误;据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这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与早期近代化【真题典例】1.命题
本文标题:(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1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