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2.难点:商鞅两次变法的作用。知识点一大变革时代1.政治上(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逐渐瓦解了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2)随着土地的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3)魏、楚等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变法。2.经济上(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3.思想上(1)概况①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②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③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的约束。(2)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7“学习思考”,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提示:(1)经济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2)政治上,新-2-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3)思想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墨家出现较早,除此之外,法家、道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派,他们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4)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5)民族关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进行,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知识点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必要性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实现富国强兵。2.可能性(1)秦国统治者热衷于改革①秦献公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迁都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②秦孝公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向全国发出“求贤令”,吸引各方有识之士。(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3)南门徙木,取信于民,树立威信。[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7“学习思考”,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刑名”之学?提示: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知识点三强国之术(变法措施)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2.中心: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3.内容时间内容作用第一次:公元前356年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第二次:公元前350年①废井田,开阡陌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③统一度量衡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使秦国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3-[误区警示]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深度点拨]商鞅变法中普遍推行县制的作用商鞅变法中普遍推行县制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土地的私有,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限制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势力。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史料一[解读]由图一“铁制农具”、图二“牛形酒容器”可得出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由图三“水陆攻战”可知当时战争频繁。史料二“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孙膑兵法》史料三“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商君书》[解读]由史料二中“战胜而强立”和史料三中“农战”来探究原因。【史料应用】(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提示: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的使用和普遍推广。联系: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提示:战争频繁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3)史料二、三中的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其原因。提示: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变法活动中;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4-(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有效途径。(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避免战败或者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商鞅变法的内容史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解读]由史料一中的两个省略号分为三层信息,概括总结即可。史料二……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解读]史料二中“41县”“由国君任免”是关键信息。【史料应用】(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哪些改革措施?提示: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军功,按军功给予赏赐;重农抑商。(2)史料二体现的是哪方面的内容?提示:推行县制。(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提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措施(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课堂小结]-5-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地主阶级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商鞅变法的客观条件。2.秦孝公立志图强及商鞅个人的才志是其推行变法的主观因素。3.商鞅变法第一阶段的内容:实行什伍,连坐制度,重农抑商,按军功赏赐;第二阶段的内容:废井田,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移风易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2)根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思路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比较容易得出重农抑商和农商并重。第(2)问,“事商贾”即重商带来的危害,根据材料“众力不足也”“粟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6-国之无富。”可以归纳出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第(3)问,由材料二中“农村高利贷、土地集中受到节制”可以看出是原来的旧贵族特权逐渐被消除。【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3)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B.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C.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D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其中受益最大的阶级应是()A.地主B.农民C.奴隶D.奴隶主【答案】A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D.推广县制【答案】C4.《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答案】B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7-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1)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对“商鞅之法”的评价。【答案】(1)措施:惩奸宄——实行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务耕织——奖励耕织;尚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孥贫怠——重农抑商。(2)毛泽东肯定了商鞅之法是利国富民的良策。商鞅的各项新法令适应了秦国争霸战争的需要,实现了富国强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的评价看到了商鞅之法的主要历史作用。商鞅之法也有重农抑商、严刑峻法、思想专制等内容,产生了消极的历史影响,这也是应该看到和指出的。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2 商鞅变法 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 人民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1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