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课时双测过关(二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A.开国大典B.1949年政协会议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1951年12月25日,我国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下辖玉树县(结古镇)等六县。它直接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的制度D.完全自治的制度解析:选B由“自治区”“自治州”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新中国成立后,这段话在外交方针上表现为()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另起炉灶”解析:选A由材料中的表述可以看出是外交方针的“一边倒”原则。4.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亚非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60年前,为了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是()A.“求同存异”B.“一边倒”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选A由所学知识可知,在60年前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5.“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材料表述的是()A.土地改革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故选A项。6.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旬多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上述积极政策”是指()A.土地改革B.抗美援朝C.第一个五年计划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1950年10月”“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可知为抗美援朝。7.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针对这一现实,1953年,党提出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手工业合作化B.农业合作化C.社会主义工业化D.教育现代化解析:选C“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党在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计划,通称为“一化三改”。A、B两项是三大改造中的手工业和农业改造的内容;D项是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之一。8.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这主要是由于()A.土地改革的推行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三大改造的完成D.“大跃进”的开展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与题干时间及其他信息相符。二、非选择题(共14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材料二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摘编自《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根据材料一,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针对的现象。(5分)-3-(2)材料二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5分)(3)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要解决的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相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针对的是当时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第(2)问,材料二中“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可见是“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第(3)问,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二“求同存异”方针当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灵活运用。答案:(1)问题:解决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问题。针对的现象:殖民主义、霸权主义。(2)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方针。(3)不矛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正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B级——选考能力提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它”是指()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选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为1954年和1982年版,两者都是新中国的正式宪法,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充当临时宪法,故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从未充当过宪法或者临时宪法,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不属于新中国的时间范畴,故D项错误。2.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主要是因为这一原则()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B.有利于中国同邻国发展友好关系C.提出后便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D.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解析:选D题干主要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故A项错误;B项与“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不符,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提出后没有立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4-泛认可,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够引领国际新秩序,是因为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利于国家之间发展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故D项正确。3.分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新中国完成土地改革D.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到公有的转变,与题目中的变化相符,故A项正确;B项表述仅属于三大改造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土地改革的完成只是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而已,故C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与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无关,故D项错误。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解析:选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政策,1954年宪法强调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者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而制定的政策,后者不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B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故C项错误;1954年宪法强调社会主义原则,反映出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新中国正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14分)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5-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摘编自吴晗《历史的镜子》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观点。(3分)(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民国政府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概括作者认为其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3分)(3)材料三中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在发展民主方面,新中国的民主与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有何不同?(5分)(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3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概括即可。第(2)问,据所学可知民国政府时期仿效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但由于“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为限制袁世凯实行责任内阁制,所以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第(3)问,材料三中三幅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第(4)问,是开放性题目,结合材料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明清之前,君权受到限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民主共和制。政治制度没有与人事相配合。(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新中国,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4)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双测过关(二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2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