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总结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苏俄经济政策调整的历程。2.从唯物史观角度,通过全面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学会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3.从家国情怀角度,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树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精神。知识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外患:英、法、美、日等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②内忧:被推翻的俄国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国家相勾结,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③现实:国内物资十分匮乏。(2)目的:确保战争的胜利。(3)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加速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所有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分配: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4)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前线的胜利,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②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起农民的严重不满,影响到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2-(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时间:1921年3月在俄共(布)十大上。(3)内容①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还采取措施,帮助农民恢复生产。②工业:重要工矿企业仍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租让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允许开办私人小企业。③商业: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4)作用:到192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国内政局渐趋稳定,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知识点二“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1.背景(1)1922年,苏联成立。(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3)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2.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3.主要特征(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3)实行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4.建立途径(1)工业化①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以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②实施:从1928年起,苏联先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③结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农业集体化①背景: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②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定了农业集体化方针。③实施:从1929年起,苏联开始全盘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已基本完成。5.评价(1)特殊性: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内部经济文化落后、外部遭受帝国主义包围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3-(2)积极性: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为后来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物质保障。(3)消极性①“斯大林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a.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b.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长期实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c.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②斯大林逝世后,此体制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严重危害,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轻巧识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百度百科[解读]以句号为界分三层,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含义、实施的原因和目的三方-4-面分析。[思考]根据史料一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实施的?其目的是什么?【提示】背景:是在面临战争的严峻形势下采取的。目的:为了战胜敌人。史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解读]由“被打得半死”到“拄着拐杖走动了”说明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注意史料二中第二个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分析该政策的特点。[思考]根据史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提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不同点政策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物资匮乏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主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商业国家垄断贸易市场自由贸易分配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特点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②单一公有制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经验教训对战争的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相同点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5-“斯大林模式”史料一(苏联)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极快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大国崛起》解说词[解读]“它以极快的速度,走完了……工业化路程”是史料一主题。[思考]史料一说明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提示】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史料二“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的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百度百科[解读]抓关键信息“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思考]史料二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提示】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国家干预经济的体制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其解决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压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造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⑤给苏联长期发展带来阻碍,是苏联解体的根源。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6-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2.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3.“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B[根据材料“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可知是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该政策实施于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选B项。]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A[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一位士兵家里的粮食被全部抬走了。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知,士兵的话针对的是余粮收集制,故选A项;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故排除C项;B、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3.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这一系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7-C.优先发展重工业D.农业集体化B[由“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可知,题干涉及政策为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4.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了不少的粮食。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A.应无偿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C.可以限量交易D.农民完全有权自由支配D[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22年可知,当时在苏俄已经实施新经济政策,按照规定余粮收集制被固定的粮食税制所取代,即余粮可由农民自由支配,故选D项。]5.“(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牵制手段实现工农经济的理想结合,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下列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是()A.实现工农经济协调发展B.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建立农庄,调动农民积极性B[材料中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手段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即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建立集体农庄,极力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生产的落后,故选B项。]6.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年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1/4增加到了1/2。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B[根据材料“1927年到1933年”“技术学院”,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选B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材料二我们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重新复活起来,同共产主义进行着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私贩粮食和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总之,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8-——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材料三全俄苏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3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