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网络构建][整体感知]一个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大主题: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曲折历程。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2-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C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紧扣热点中共八大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有关论述,契合当今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新政协召开,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首先在内蒙古实行,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2.民主法制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政治(1)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4)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选举:落实民主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正式确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践-3-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1.(2019·衡阳一模)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B[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材料中周恩来是反对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周恩来主张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非“一国两制”,排除D项。]2.(2019·阜阳二模)某学者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C[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的参与制定人员有各类人群,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3.(2019·南充一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4-C[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1954年到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都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不会因为宪法的修改而改变,排除B项;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迈进,排除D项。]4.(2019·无锡一模)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955年,周恩来在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这表明我国政府()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C.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D.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D[“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体现20世纪50年代对台政策灵活务实,故选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政策”,排除A项;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是20世纪70年代末,排除B项;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是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历程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我国外交成就1.(201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升的情况,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C项错误。]2.(2015·海南卷)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5-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D[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现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故A、B、C三项时间不符;20世纪70年代,中国密切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材料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故选D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立初期由“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政策发展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熟。2.外交成就(1)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促进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3)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1.扬眉吐气: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跨洋握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3.冰释雪融: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并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三、新时期的全方位外交1.目的:为国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原则:独立自主、和平、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3.内容(1)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式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多次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四、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阶段特征及调整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特点:“一边倒”。(2)原因:两大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敌视、经济封锁和-6-军事包围政策。(3)作用: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1)特点:采取“两只拳头打人”“一大片”。(2)原因:①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侵越战争威胁中国。②20世纪50年代末起,中苏关系紧张,外交环境恶化。(3)作用: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既重视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原因:①美苏争霸,美国趋于守势;②苏联陈兵中国北部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3)作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4.1978年以后(1)特点:实行“无敌国外交”“不结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原因:①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世界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②我国认为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成为发展我国经济的基本国策。(3)作用: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1.(2019·成都三模)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举措()A.导致了同印尼关系的恶化B.反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D.旨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D[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与周边国家的矛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具体表现,故选D项;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有利于缓和与印-7-尼的关系而不是恶化,排除A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指中国在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印尼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会淡化华侨对祖国的认同,排除C项。]2.(2019·盐城一模)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2 专题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教师用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3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