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27 维新运动的兴起 新人教版选修1
-1-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维新运动的兴起(建议用时:30分钟)[基础达标练]1.19世纪60年代后,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A[早期维新派尚未提出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因此排除④,故选A项。]2.在近代中国,较早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提倡者是()A.魏源B.张之洞C.郑观应D.梁启超C[器物层面是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制度层面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魏源和张之洞都属于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代表人物;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且时间上要早于梁启超,故选C项。]3.康有为斥古文经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A.利用儒家学说进行变法B.争取朝中大臣的支持C.恢复儒学独尊的地位D.动摇反对变法者的理论基础,加强变法思想的权威性D[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要先树立变法思想的权威。而欲达到此目的,又必须动摇乃至推翻顽固守旧、阻碍变法的旧思想。]4.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D[强学会为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的政治团体,故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故排除。]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2-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C[1895年,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因此参加者有误,故选C项。]6.右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时代主流B.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进化论C.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D.严复成为读书人心目中楷模C[史料中“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说明该书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但并不能说维新思想成为时代主流,故A项错误;当时进化论思想只限于知识分子中间传播,“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进化论”表述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结合题干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宣传进化论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故C项正确;“严复成为读书人心目中楷模”不是史料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能力提升练]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论》材料三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背景;概括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思想主张。(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看出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泰西专以分中国……分割之图……绝无隐讳”加以概括。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二中关键信息的提取,如“诸国变法则强,守旧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等。第(2)问,通过对比很容易找出变化的表现,变化原因要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方面去分析。【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主张: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2)材料二中主张全面改革变法,而材料三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守旧大臣。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致。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27 维新运动的兴起 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4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