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时期教学案
-1-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整体感知]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明朝(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组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2.清朝(1)康熙帝: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整合二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种植棉花,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丝织业出现,但发展缓慢。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业化: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市镇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4.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清朝:“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整合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1.思想(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科学技术-3-(1)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学:《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文学艺术(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3)戏剧: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主旨一紫禁之巅——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变革中央机构:如秦设三公九卿制;汉设“中朝”;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实行郡县制;北宋设知州、通判和转运使;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唐朝时设道,作为监察区;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厂卫制度。(4)注重官吏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总之,通过以上种种政策体现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制度,实现了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2.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历史影响(1)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2)君主专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具体体现在: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经济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思想文化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外关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主旨二步履维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2)城乡商业繁荣:集市广泛分布,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3)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慢慢减弱,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改变。(5)生产关系变化: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资本参与生产过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长期领先世界的古代中国手工业并没有引起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1)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对手工业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制约了技术的革新。(2)水平较高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改造的动力不足。(3)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快,但抑制工商的政策、行业技术垄断等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应用。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主旨三儒学新气象——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5-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产生社会特征主要思想政治君主专制黄宗羲的批君、限君思想“存天理”李贽“万物皆生于两”;王夫之“理在气中”“灭人欲”李贽“禀赋自然”;王夫之“天理所寓”礼教“三纲”李贽“男女平等”;黄宗羲“君臣平等”明亡清兴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济“重农抑商”黄宗羲“工商皆本”;顾炎武“振兴工商”;王夫之“国之司命”文化科举教条李贽否定孔孟权威,强调独立思考学风空疏顾炎武“经世致用”2.明清进步思想对宋明理学的批判(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如黄宗羲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张等,王夫之反对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2)经济上:批判“重农抑商”思想,如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3)思想上: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如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言论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反对礼教的虚伪。批判脱离实际的学风,如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5)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命题探究一步到位[明确已考视角——找规律]考向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1.命题点:明代宦官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6-[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答案:A2.命题点: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2016·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项。答案:B[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能力立意由最初的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这一变化所体现的中枢机构变化,体现了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运用第2题逻辑推理废行省,设三司――→引发问题派巡抚总理地方军政与民政考向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新现象3.命题点:重农抑商下的明代商业[2019·全国卷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7-()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答案:D4.命题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Ⅱ,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答案:C5.命题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时期教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4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