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9·浙江湖州联考)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下列服装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西装②长袍马褂③列宁装④改良旗袍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③②④解析:B西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长袍马褂是清王朝的传统服饰,从清朝入关一直到清灭亡,都主要穿长袍马褂;列宁装传入中国主要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改良旗袍的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故排序为②①④③。故选B。2.如图是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的合影,该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主要特征是()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B.删繁就简,婚姻自主C.交汇碰撞,日新月异D.返璞归真,渗透融合解析:A图片中有穿西服也有穿长袍马褂的,体现的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A项符合题意,正确;图片不涉及婚姻自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反映的是土洋并存而非日新月异、返璞归真等,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3.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有苏联风情的“布拉基”,花布衣衫或花布袄是中青年女性的衣装。这里的“布拉基”指()A.旗袍B.绿军装C.连衣裙D.牛仔裤解析:C旗袍是在中国满族妇女服饰的基础上,融入西方服饰审美风格后出现的,与苏联风情无关,故A项错误;绿军装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出现的,与苏联风情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前期,中苏关系密切,苏联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对中国影响较大,“布拉基”是俄语连衣裙的发音,故C项正确;牛仔裤在中国流行是在改革开放-2-以后,故D项错误。4.(2019·浙江杭州期末)《大公报》曾载“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开始被推广。这种现象始于()A.鸦片战争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改革开放解析:C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带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一时期体现新旧交替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并未流行,A项排除。题目要求“始于”,故排除B、D两项。5.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式婚礼,穿白色婚纱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此材料反映出()A.民族工业发展穿婚纱成为资产阶级特权B.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推行同化政策C.对于国人白色婚纱比红盖头更具吸引力D.通商口岸开放西方文化大量传入解析:D中国传统婚姻服饰是红色,穿白色婚纱是西式婚姻服饰,说明当时通商口岸开放,西方文化大量传入,故D项正确。穿婚纱并不是资产阶级特权,A项错误;B项中同化政策不符合史实;C项不是材料信息主旨,排除。6.(2017·浙江4月学考)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解析:D材料大意是辛亥革命后,成立了新的中华民国,在新的国家中,男女应该平等,婚姻应当自主自由;抑制女权等旧习俗,是中国旧风俗中的重大失误,令人叹息。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婚嫁旧俗受到了冲击,女子的地位有所提高,D项正确。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当时尚达不到,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民生主义”与题干中风俗的变迁不符,B项错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材料体现不出,C项错误。7.(2019·浙江慈溪期末)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3-A.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鞠躬”“脱帽”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所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可以分析出B、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社会风尚是新旧杂陈,新风尚还不是主流,D项错误。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8.《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见下表)。由此推断()主题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A.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B.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外来文化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知识分子没有实现言论自由,材料信息也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清政府并非因知识界的宣传才革除缠足等陋习,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万国公报》对女性的报道越来越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几乎全带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洋铁皮等;在偏僻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绩麻”,靠手工业-4-纺织、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毛佩琦《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留给人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补丁了……那时候流行的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除掀起空前的议论外,也开启了中国服饰与世界时装文化的亲密接触。1980年,《庐山恋》上映后,正当红的女主角张瑜穿着牛仔裤给《大众电影》五月刊拍摄封面,之后牛仔热潮在中国越掀越高。(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当时”所处的社会阶段特征和经济特征。(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服装的特征,并说明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解析:第(1)问,从“全带一个洋字”和“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绩麻’,靠手工业纺织、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可以判断出是在近代中国,这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特征可以结合所学回答,此时传统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但是随着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大量涌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诞生。第(2)问,特征:20世纪60年代根据材料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知当时的着装非常朴素;20世纪80年代根据“中国服饰与世界时装文化的亲密接触”“牛仔热潮在中国越掀越高”可归纳出中西结合。原因结合两个时段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回答。答案:(1)社会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特征:近代经济和传统经济并存;外国商品占领中国主要市场;农村仍然是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2)特征:20世纪60年代,朴素(或艰苦朴素);20世纪80年代,中西结合。原因: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社会动荡。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4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