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限时集训3
-1-通史限时集训(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皖南八校”联考)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D[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对于高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但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故D项正确。]2.(2019·惠州调研)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D[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了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3.(2019·德阳一模)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860(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2-B[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中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故排除D项。]4.(2019·德州一模)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其目的是()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C[根据材料“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可知武官地位比较低,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就不会乱政,宗室不担任实际职务就不能专权,其目的是防止权贵专权乱政,故选C项;“强化皇族特权地位”与材料中“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北宋初年削弱外戚、宗室权力,未涉及分工明确、简化手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北宋初年削弱外戚、宗室权力,未涉及完善中枢权力机构为主的政务决策机制,故排除D项。]5.(2019·永州一模)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C[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说明元朝重视对云南边疆的管理,故选C项;元朝初年曾废除科举制,因而元朝科举制度并未稳定发展,且材料中未对出任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的选拔方式进行说明,故排除A项;材料中第一层出任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有蒙古人、色目人,也有汉人及其他民族,这会加深民族融合,但材料第二层仅体现仕宦云南的官吏较多,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因而B项仅适合第一层材料,故排除;材料仅体现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没有涉及地方行政体制的内容,故排除D项。]6.(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陕西三原县·唐·李寿墓壁画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3-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D[由材料中唐朝壁画图可知,唐朝时盛行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由之前二牛三人犁耕法发展为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故选D项。]7.(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D[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视农业轻视商业,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牲畜的管理,没有涉及地方事务管理严格,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民间宰杀牲畜的纠察,不能反映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故排除C项。]8.(2019·惠州调研)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C[材料的主旨是古代纺织业发展变迁,故A项错误;棉纺织业的进步,不能表明丝织业的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南宋始见‘棉’字……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表明棉纺织业进步,被大众所接受,可知民众衣料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个例,不能说明是普遍结论,故D项错误。]9.(2019·龙岩质检)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种类概况固定型店铺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半固定型摊贩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流动型摊贩各类饮食由此可知,北宋()-4-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D[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故选D项。]10.(2019·苏州一模)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B[宋明理学家借鉴“哲学本体论”,完成了儒学哲学化的过程,故选B项;道教是本土文明,故排除A项;没有扩大道家的思想影响,故排除C项;理学提倡“三纲五常”,强化了传统道德观念,故排除D项。]11.(2019·唐山二模)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C[根据材料“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知宋代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史学世俗化、平民化,故选C项。]12.(2019·苏州一模)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B[根据材料“宋明家具设计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强调秩序规范,家具的设计理念说明理学渗入日常生活,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故排除A项;商品经济追求奢华与材料“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理学渗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强调天理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5-13.(2019·南通一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材料二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境。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9分)(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增加了郡的数量,在郡之上设立监察区。第二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一指出二级制到三级制之间反复循环;根据材料一中“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得出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第(2)问,第一小问创新,根据材料二中“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得出虚化高层政区;根据材料二中“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得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二是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答案:(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2)创新: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原因:行省拥有经济、军-6-事实权;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3)基本规律:加强中央集权是主因;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道贪赃,使之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请示大夫,礼乎?”众不敢对。至忠进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御史中丞宋璟在则天朝以频论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摘编自储考山、何平立、来可泓《中国政治制度史》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释。(12分)解析:论题:根据材料中“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道贪赃,使之贬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限时集训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5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