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52年,各种所有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占19.1%,合作社经济占1.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0.7%,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占71.8%。据此可知中国当时()A.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B.社会主义改造已开始C.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D.国营经济居领导地位解析:结合材料中时间信息“1952年”可知A项错误,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开始的;当时个体和私人经济比重占主导,D项错误,故选C项。答案:C2.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解析:可用排除法解题,中西部基础不佳,排除A项;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水平中西部不突出,可排除D项;西方对华封锁与企业布局联系不大,可排除C项。答案:B3.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A.中外合资企业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2-C.国营企业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题干时间1956年12月,而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以看出“地下工厂”属于生产资料私有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答案:B4.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解析:从材料中发现三个信息,一是这个政策是在农业方面,二是要把农民分散的经营集中起来,三是通过这一政策为工业提供原料,答案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四个选项都是农业方面的,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土地,农民的生产依然是分散的小农经济,所以A项不合题意。农业合作化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同时三大改造都是为工业化服务,所以B项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劳动,把分散的农业集中,但是人民公社化实施的目的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不符合为工业化提供原料的要求,所以C项不合题意。“大跃进”运动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农业浮夸风,虚报农作物产量,不符合材料中的三个要求,所以D项不合题意。答案:B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国共产党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解析:中国共产党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共十三大,故C项错误;八大属于经济探索会议,与革命经验总结无关,故D项错误。-3-答案:A6.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解析:材料“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是“一五”计划的任务,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体系;而材料“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反映的是为保证前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变革生产关系,而且二者应同时进行。这正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突出特点,故应选D项。答案:D7.“1954年入秋以来……中国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B.三年自然灾害C.三大改造中存在着的“左”倾冒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材料所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存在着在改造过程中过急过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故选C项。答案:C8.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4-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从题干所述事例,说明当时存在浮夸风、高产风等虚假现象,这反映了“大跃进”的特征,故选C项。A项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D项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都与题干所述情景不符。答案:C9.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决定下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时期(年)1953—19571958—19621963—1965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53.733.733.6A.国家经济政策B.经济发展规律C.产业结构现状D.国际关系格局解析: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实施的结果,1958—1962年是“大跃进”实施的结果,1963—1965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降至48%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结果,故选A项。答案:A10.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浮夸风,而许多参观者普遍认为这是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无限的表现,其实际上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故选D项。由材料中的“1958年”“农业社”可知,此时处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浮夸风而非生产效率的真实提高和粮食产量的真实增长,排除B、C两项。-5-答案:D11.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大跃进】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与“左”倾思想。所给材料对“大跃进”运动进行了正面的评价,仍受“左”倾思想影响,没有对“大跃进”运动做出客观的评价,没有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排除A、B、D三项。答案:C12.以下是某校高三一位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了中国现代史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从“以粮为纲”“以钢为纲”可知,史料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发生于20世纪60—70年代,“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6-均与“1958年”时间信息不符,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40分,共40分)13.(4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工业化发展的探索,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探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14分)(2)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4分)(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回答,特别注意“材料二中的柱状图”,-7-并结合“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第二小问,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三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此时的背景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2)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5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