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推进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战败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说明了()A.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B.新经济政策未能恢复国民经济C.战争使苏联损失惨重D.斯大林模式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解析:材料只是对比苏联和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A项说法错误,排除;结合苏联人民“走出国门”“战败的德国”等可知当时苏联参加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B项;结合“天堂”“地狱”“生活水平”等信息可知,此时通过与外界的比较,苏联人民认识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而这一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答案为D项。答案:D2.(2018·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从材料中“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成倍增长”可知,七年经济计划的重点仍是发展重工业,这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与新经济政策注重市场的特点不符,故C项错误;在此之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就很强,七年经济计划没有再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A3.1962年9月,苏联《真理报》刊登利别尔曼的《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建议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权限;按盈利率高低来评价和激励企业。该文在经济学界反应热烈,得到了赫鲁晓夫的积极支持,这()2A.宣告苏联已经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表明苏联已否定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C.引发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工业D.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物质利益的作用解析:“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权限;按盈利率高低来评价和激励企业”符合赫鲁晓夫改革中的“物质利益”原则,D项正确。答案:D4.(2018·安徽马鞍山高三质检)1970年苏联著名学者萨哈洛夫公开发表呼吁书,认为“(我们)所处的环境的根源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于反民主的传统和在于斯大林时期已制定,至今仍未被废除的公共行为的准则。”由此可知,该学者()A.对斯大林持完全否定观点B.呼吁中央实行民主决策C.对困境根源没有清晰认识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解析:结合时间1970年,可知当时斯大林已经去世,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时期。材料“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于反民主的传统和在于斯大林时期已制定,至今仍未被废除的公共行为的准则”说明不是废除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寻求改变“反民主的传统”和“公共行为的准则”,可知针对的是高度集中的体制,故B项正确;C、D两项不能与材料观点对应,A项错误在于完全否定斯大林。答案:B5.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是从1953~1964年。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的原因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实行,A项错误;1963年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结束,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促进了苏联GDP的增长,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D项错误。答案:C36.(2018·重庆市高三二诊)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2/3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就达2680万吨。这一状况()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B.使得苏联保持国际收支平衡C.弱化了苏联经济的更新能力D.提高了美、苏世界经济话语权解析:材料说明80年代的苏联主要依靠出口油气资源来进口所需的设备、粮食、食品。这一状况说明苏联当时机械设备落后,农业生产落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故C项正确;A、B两项不能体现苏联此时对于外国市场的依赖度,D项与题干无关。答案:C7.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解析:“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意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和私有化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D项正确。答案:D8.二战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施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C.对农业重视不够D.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解析: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体制,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8分)9.(18分)(2018·云南玉溪一中高一月考)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4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形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对苏联的影响。(8分)答案:(1)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2)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民生,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影响: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跟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