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应学生用书P47[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英国人赫德曾对某次战争发表了一番议论:“中国没有得罪任何人,她只是一位老者,经过了若干岁月,渐渐变形消失了活力。现在,当她正慢慢苏醒过来时,却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这次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可知,这是指中国与日本之间发生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符合题意,故选C项。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此诗描述的是()A.威海战役B.黄海战役C.辽东战役D.丰岛战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东沟海战”“致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诗描绘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选B项。3.黄遵宪在诗中写道:“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当初版图入天府。”该诗创作的背景是()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马关条约》签订C.《辛丑条约》签订D.火烧圆明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倭人竟割台湾去”,可知是《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割占台湾,故B项正确。4.“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谭嗣同1896年春写的一首诗。导致“四万万人齐下泪”的事件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诗是1896年写的,所以其中的事件应该是发生在1896年或者这一事件-2-前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故选C项。《南京条约》的签订是在1842年,《北京条约》的签订是在1860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在1901年,均排除。5.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等地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给予日本巨额赔款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答案D解析《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其他国家根据利益均沾原则也都享有了这项权利,这就使列强的侵华方式逐渐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扩大了列强的侵略权益,故选C项。6.以下是某历史著作的论述,其评论的应是()A.《南京条约》的危害B.《天津条约》的危害C.《马关条约》的危害D.《辛丑条约》的危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对中国领土的又一次掠夺”“经济掠夺”“适应了……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7.“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炮打交民巷”“炮打英国府”“炮打西什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期间,曾攻打过东交民巷、英国公使馆和西什库教堂,所以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故选D项。8.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它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3-()A.人民大众与专制清政府的矛盾B.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C.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D.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扶清灭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灭洋”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9.近代一位法国特使在他的《撕裂北京的那一年》中写道:“北直隶海湾(渤海湾)……挤满了各式小船,都在忙着搬运士兵。……他们有的是(沙俄)哥萨克骑兵,有的是奥国兵,有的是德国兵,有的是英国的海军……。他们是奉命来打仗的……”该材料记述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撕裂北京的那一年》”“有的是(沙俄)哥萨克骑兵,有的是奥国兵,有的是德国兵,有的是英国的海军”可知,这场侵略战争的参与者有俄、奥、德、英等国,符合题意的只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A项的侵略者是英国,排除;B项的侵略者是英法联军,排除;C项的侵略者是日本,排除。10.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进犯北京,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没有波及北京,排除A、C两项;B项不符合材料中“‘暴乱’的人民群众”的信息,排除。11.“使馆区驻兵,形成首都内之敌国;天津等各要地驻兵,不许设防。不惟京畿门户洞开,且贻下无穷的后患”。此言评论的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4-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立使馆界和各国驻兵天津等战略要地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选D项。12.山海关城南有作为兵营的日本营盘、法国营盘、比利时营盘、意大利营盘、德国营盘和英国营盘的遗址。这六国营盘应该出现于()A.《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C.甲午中日战争后不久D.《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规定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材料各国驻兵符合《辛丑条约》规定。故选D项。13.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C.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D.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目的是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措施,故C项正确。A项属于赔偿性措施,B、D两项属于惩罚性措施,均排除。1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B.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C.拆毁京津沿线炮台D.准许列强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15.美国公使田贝曾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表述说明()A.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B.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5-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D.帝国主义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意斥责……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可知,外国公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内政,这说明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在朝鲜首都汉城煽动叛乱,以此为战争提供借口。中国派出部队平定叛乱。于是,日本抓住协定的技术细节在仁川登陆。到达汉城后,日本人树了个傀儡“摄政”取代朝鲜国王,并要求中国人撤出朝鲜半岛。中国没有屈从这个要求,急忙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四艘巡洋舰从日本海军基地佐世保出动,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打烂一艘巡洋舰,击毁一艘炮舰,俘获一艘炮艇并击沉一艘满载的运输船。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1894年8月1日双方宣战。——[美]E.B.波特《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材料二……早在1894年,赫德就预见到,“中国人的热血,已被过去20余个世纪的思想训练冷却凝固。但我坚信,这些重创总有一天会表现为最猛烈的怒火,到了那时,我们这些外国人都会被一股脑扫出北京”。——[美]乔纳森·斯潘塞《改变中国》(1)日本急于“为战争提供借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有利的外部环境?(2)这场日本“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的战争后来发生了哪几次重大战役?(3)随后发生的试图将外国人“一股脑扫出北京”的“最猛烈的怒火”是指什么事件?其结果如何?答案(1)根本原因:为日本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外部环境:列强的纵容、支持;朝鲜农民起义;清政府的腐败落后。(2)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3)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解析第(1)问,结合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及对外扩张的要求进行分析,并从列强、朝鲜、中国等方面归纳出有利的外部环境。第(2)问,根据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进行列举。第(3)问,结合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以及失败的史实回答。-6-
本文标题:2019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