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课时分层作业(八)“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海国图志》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这反映了()A.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有了一定了解B.“开眼看世界”突破了“师夷长技”的范畴C.魏源已经找到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D.魏源已经认识到英国制度的优越性,主张政治变革A[《海国图志》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说明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有了一定了解,故选A项;“开眼看世界”没有突破“师夷长技”的范畴,排除B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排除C项;魏源已经认识到英国制度的优越性,但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不主张政治变革,排除D项。]2.《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说:“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其主张体现了()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师夷长技以求富”③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④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D[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①正确;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求富”,②错误;魏源的主张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③正确;魏源《海国图志》中的主张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④正确;故选D项。]3.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对张之洞这一说法分析错误的是()A.主张复兴儒家为国家的道德基础B.主张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C.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观点D.说明张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D[题干信息体现了张之洞维护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思想道德,主张学习西方器械的“中体西用”观点,故A、B、C三项正确;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但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自乙未(1895年)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注:小人或奸-2-人)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段话的主旨是()A.中体西用B.托古改制C.民主共和D.全盘西化A[由材料“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一方面批评顽固派的“守旧”“不知通”,另一方面批评维新派的“邪说遂张”“不知本”,他主张“中体西用”,故A项正确;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不主张改变政治制度,排除B、C两项;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是全盘西化,排除D项。]5.谭嗣同在他的著作《仁学》中提道:“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说明谭嗣同()A.批判纲常礼教,主张男女平等B.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C.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政体D.倡导自由平等,反对宗法等级制度B[材料“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说明“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这体现了谭嗣同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封建礼教的态度,故A、D两项排除。]6.《上清帝第四书》指出,“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夫以不更化则危亡之急如此,能更化则强盛之效如彼,言之岂不易哉?请以土耳其、日本言之。”这反映出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A.论证以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B.批判革命党人主张的荒谬性C.阐述社会自然进化的必然性D.把土耳其、日本作为效法榜样A[从题干中康有为的“皆由体制尊隔之故”一句,可以看出,康有为在分析中国落后原因时,将“体制”作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康有为认为专制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故选A项。康有为支持君主立宪制,没有批判革命党人主张的荒谬性,排除B项;C、D两项不是康有为的主旨,排除。]7.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的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从而名满海内。这反映了()A.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B.民族危机的加深-3-C.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D.洋务运动的破产B[从材料“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导致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真正”;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D两项。]8.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C.开眼看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D[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先是林则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然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后是维新派的维新变法,D项符合题意。]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魏源等知识分子从“公天下”角度盛赞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70年代以后到戊戌变法时期,从郑观应、王韬到康有为、梁启超,几乎无一例外地赞赏君主立宪制度;20世纪初,经孙中山等革命派倡导和与改良派的激烈论战,民主共和又逐渐取代君主立宪成为广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追求目标。——整理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解读材料,提炼一个关于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解析]首先,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从材料可以提炼出论题:国人对西方政治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再结合近代中国史的史实加以论述,即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派主张学习民主共和制度,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历经了从学技术到学制度的变化,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答案]示例:论题:国人对西方政治的认识不断深入。阐述:鸦片战争后,魏源等早期知识分子开始冲破保守思想的束缚,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制度,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技术上,而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去理解西方政治,停留于表面,更无具体的实践。-4-到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压力和西方政治学说的传入,使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从而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但又不主张推翻清政府。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鉴于清政府的腐朽,批判立宪派保皇的主张,将政治体制变革与反清革命相结合,主张以民主共和来实现民族复兴。总之,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救亡之路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到西方文明的本质,并将其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救亡运动的逐步深入。[能力提升练]10.“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A.以中国文化为本单位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A[中学为体中“体”是以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伦理纲常为基本,故A项正确;B项中辅助;C项中手段和D项中形式均不符合题意。]11.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清政府按照国际法中关于领海的规定,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A.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C.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C[清政府是按照“国际法”的规定在处理这一外交事务的,也体现了清政府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C项符合题意,正确;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早就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抛弃传统夷夏观念方面的信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尚未突破“中体西用”思想,D项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12.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C.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B[“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表明他主张向英国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故B项正确。]13.“康梁”既是学问上师徒,又曾是政治上的战友,但两人的思想却有着明显不同的发展历程。康有为始终坚持君主立宪,为此不惜支持复辟帝制。梁启超早年支持改良立宪,-5-继而认可了革命共和,后又宣传改良版社会主义。这主要反映了()A.康梁的政治主张完全不同B.康有为思想僵化、故步自封C.梁启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爱国热情下不同的救国探索D[材料中康有为与梁启超同途但殊归,都是为探索救国救命的道路,故选D项;在早期,康有为与梁启超都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比较“康梁”的不同政治主张,而非各自思想发展历程,排除B、C两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材料二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发展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材料三《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摘编自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演论》风靡中国的原因及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思想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得出:在中国受到排斥,在日本受到追捧。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可从中国士人轻视科技读物、天朝大国的心态、封建生产方式的制约等方面分析回答。日本,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革潮流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出现和维新思想家的推动等角度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在-6-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民族危机的加剧、西方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天演论》让国人重新认识了世界等角度分析总结。第二小问,根据“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结合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分析得出:推动了思想启蒙;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第(3)问,根据材料二、三得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助推社会发展;综合三则材料得出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思潮的传播。[答案](1)不同命运:在中国受到排斥,在日本受到追捧。(大意相同即可)原因:中国,士人追逐功名,轻视科技读物;天朝大国的心态;封建生产方式的制约。日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改革潮流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出现;维新思想家的推动。(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剧;西方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爱国知识分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8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