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项3关注六大社会热点把脉高考前沿动态近几年高考十分重视对热点问题的考查。社会热点指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集中评论的人物、事件或现象。任何现实问题都有历史的源头,但人们更会关注和研究那些深刻影响到自己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从现实到历史,多视角洞悉社会热点,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高考命题往往以社会热点为载体,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置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关注热点,贴近生活,强调学以致用”。热点一民主法制立国之基——公平正义的体现,人类永恒的时代追求引领——热点材料2019年7月7日至8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改进政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从古代人们追求公平与正义,到近现代政治体制的变革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以“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治的演进”为主线,纵横古今中外的立法治国和法制建设,体现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实现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链接——相关知识一、古代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1.古代中国(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地位。(2)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2.古代西方(1)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2)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法典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二、近代欧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代议制1.英国君主立宪制: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8世纪中叶国王逐-2-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3.法国议会制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三、康梁维新和孙中山共和的治理设想1.康梁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设想(1)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借历史考证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2)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践。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学堂、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政治团体,上书光绪帝,与顽固派展开论战等,使维新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3)康梁维新思潮的核心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说明中国学习西方进入到“制度”层面。(4)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中国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梁思想是封建社会急剧崩溃和民族危机极端严重的现实反映,表达了这个阶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2.孙中山革命派: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1)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3)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时俱进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3-表大会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写入宪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初步建立。2.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及政府吸取“文革”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制度,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制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2)扩大基层民主有利于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及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适应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热点二深化改革强国之策——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新战略引领——热点材料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强调:坚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基本取向,强化责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坚决端正思想认识,坚持从改革大局出发,坚定抓好改革落实。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等,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是理解“中国道路”的关键。链接——相关知识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1.工业化的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速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中国近代工业之路由此开始。(2)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中,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3)军事工业主要为军事需要服务,不从事商品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①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②工业企业的地区分布,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渐向内地城市扩展。3.工业化的“短暂春天”(20世纪初)(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4-民族工业获得一次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外国侵略的加剧,激起了1915年为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些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3)我国民族工业发展仍然以轻工业为主,发展较快的行业是面粉业和纺织业,代表企业有大生纱厂和荣氏面粉厂。4.近代工业化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至1945年)(1)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市场危机的威胁①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削弱了广大人民的消费能力,东北广大市场和资源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西方列强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向中国倾销商品。②日本在华北的严重走私等,致使中国国内市场购买力锐减,出现了物价下跌而销售迟滞的现象,迫使工厂停工减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5年。③1936年,由于受法币政策、通货贬值的刺激,物价转升,市场购销情况有所改善,工业生产开始上升。但是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沿海、沿江战火波及地区,工业设施均遭受严重破坏。(2)抗日战争时期,官僚资本形成,并不断膨胀①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国家政权便利,巧取豪夺,利用战时经济统制,借用“公营”名义,控制工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工业处于受压制和被排挤的地位。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它严重影响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5.迎来新生(1949年至今)(1)第一阶段(1953—1957年):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第二阶段(1958—197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受挫①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提出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主要任务,但是中共八大的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②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使我国工业建设受挫。“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泛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后来的粮食生产。③“文化大革命”对工业建设造成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企业管理制度被破坏,经济效益下降。不少企业管理陷入混乱,劳动纪律松弛,一些地区和企业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争斗,导致生产长时间停滞,不少重点工程建设受影响,不少工厂、设备在政治运动中遭到损坏。-5-(3)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工业化新时期①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崛起,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②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传统制造业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现阶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加国有资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③现如今中国工业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信息化与工业化逐步融合。二、当代中国改革新战略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①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②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③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①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②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宏观调控上:能有效地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21世纪中国全面深化改革(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项3 关注六大社会热点 把脉高考前沿动态教师用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