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4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南宋临安)御街中段的酒楼茶坊之间,“有珠子市、花市、方梳市、销金行、冠子行、鲞团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五间楼至官巷口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它是南宋新设立的交易所……所谓“盐钞引”是政府发给商人的证券,是运销盐茶之类管制商品的凭证。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临安()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B.货币经济居主导地位C.草市贸易出现繁荣景象D.商品市场具有专业化特点解析:从材料“最引人注目的是五间楼至官巷口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它是南宋新设立的交易所”可以看出,当时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选B项。A、C两项本身是正确的,但是材料未体现;D项是明清时期。答案:B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2-解析:材料中时间限定“西汉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数据没有显示这一时期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南方经济发展呈现赶超北方经济的趋势,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方,不足以说明北方经济相对以往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答案:C3.《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解析:《新唐书》唐朝街鼓的记载反映当时坊市有着严格的界限,市的经营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南宋陆游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坊市制度已经崩溃,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得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人口方面的变化,排除A、C、D三项。答案:B4.“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易的情形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解析:从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获得信息。杭城应该指杭州,故A、B两项可以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突破空间限制,故C项正确。答案:C5.在中国古代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A.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B.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D.“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3-解析:会馆是明清时期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故A项正确;市署是唐朝设置的商业管理机构,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子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出现,丝绸之路未经过四川境内,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与交子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明清王朝严禁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且官营手工业不会到市场上交换,“海禁”与官营制度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A6.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B.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C.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可知,当时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故C项为最佳答案;A项中“奢侈品贩运”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中“垄断经营”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中“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依据,故排除。答案:C7.《汉书·食货志》称:“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据此判断统治者最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A.整顿吏治B.削弱王侯C.重农抑商D.农商皆本解析:本题应从“日游都市,乘上之急”“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和“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判断这里说的是商业和商人的危害。结合史实可知,汉代为此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与材料意图相反。A、B两项与材料中的商业无关,故最佳答案应为C项。答案:C-4-8.《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一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获得发展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解析:两则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D项正确。政府实行海禁,根据海禁政策内容可知B、C两项错误。答案:D9.“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海禁”政策②重农抑商③盐铁官营④夜市出现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政治权力型经济”即是采取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以上四种经济现象中,①“海禁”政策最初出现于明代,是统治者为了避免沿海人民与海盗、倭寇勾结而采取的措施。②重农抑商出现于战国时,是由于商人流动性大不利于统治。③盐铁官营出现于汉代,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三种情况符合题意。④夜市在唐代突破了政府对商业时间上的管制,不是出于政府的要求,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答案:C10.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大量的土地租金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也从客观上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B.流民问题严重危及政府管理C.土地兼并缓和有利于改善百姓民生D.保护私有产权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题干描述了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历史现象,故D项正确;A、B两-5-项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故排除;C项“缓和”说法与题干相悖,故排除。答案:D11.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一直受到限制,故排除A、B两项;农业税实际上一直是封建国家的主要税源,故排除C项;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故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所变化,正如材料所言,故选D项。答案:D12.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解析:对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的时期,认识不一样,主要是由当时的国家环境影响决定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处于外交苦难时期,并未对外开放,对闭关锁国政策持积极的看法;改革开放后,重新审视闭关锁国政策,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因此史学家视觉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答案,A项正确。B项错误,并非标准的丧失;C、D两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40分,共40分)13.(40分)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6-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人们总认为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轻商”么?》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记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大于“市”的分量,“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公元前200年—公元1976年)》(1)根据材料一,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1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城”与“市”关系的演变。(1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代在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10分)解析:第(1)问,首先需注意设问的限定信息“两宋及明清”,然后结合这两个时期的经济特征即可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唐、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中有关“城”与“市”的内容回答。第(3)问,作答时需抓住关键信息“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作答。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7-(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的分量。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4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