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2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版必修2
1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二)(建议用时:25分钟)[合格基础练]1.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本题考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本题的核心信息是“粮食产量减少,出口量却增加”,这体现了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牺牲,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投入不足导致产量下降,故B项错误;粮食出口增加可为苏联换来更多外汇,进而推动苏联工业化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2.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这表明苏联将()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B.进行农业集体化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D.实行实物分配制B[材料中提到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形式是合作社,说明苏联正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体形式是农业集体化,故选B项。]3.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材料未体现。]4.“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过激现象B.苏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空前提高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2B[题中的口号说明存在强迫农民参加集体农庄的情况,进一步说明农业集体化脱离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选B项。]5.美国人科恩在《布哈林》一书中说:“斯大林的政策人为地制造了1932—1933年的饥馑,俄国历史上最可怕的饥馑”。50多年后《真理报》报道:“1932年和1933年冬春相交之际,饿死的人大约有三四百万。”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俄国经济的缓慢发展B.新经济政策不适合苏联的国情C.苏联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干扰D.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D[1932年,苏联已经成立,且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故A项错误;1925年之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除,故B项错误;苏联的经济模式是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故C项错误。]6.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C[斯大林模式开创了在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这也是斯大林设计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案,可见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等级过关练]7.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1928—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1928年1929年1930年1931年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773.2717.4835.4694.8国家采购量(百万公担)107.9160.8221.4228.3这表明()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B[题干并没有体现出政府对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态度,故A项错误;由表格可以看出国家收购的粮食量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国家采购粮食主要是为了出口,为工业3化提供资金,故B项正确;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时已经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政府是以极低的价格采购粮食,不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故D项错误。]8.有研究者指出,苏联经济体制的神经中枢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它试图确定每年生产何种产品、生产多少,并为大约350000家企业设立长期目标。……有一年,由于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疏忽,整个苏联没有生产一把牙刷。这表明苏联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忽视消费品生产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C[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从材料“苏联经济体制的神经中枢是国家计划委员会”“确定每年生产何种产品、生产多少”“由于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疏忽,整个苏联没有生产一把牙刷”可以分析出,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靠指令性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的工业发展状况,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苏联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仅凭因疏忽而全年没有生产一把牙刷得不出苏联忽视消费品生产,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故排除D项。]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到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这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摘编自《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还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1)根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2)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影响?(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4[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影响,注意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第(1)问,直接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和苏联当时面临帝国主义包围的现实分析其途径和原因。第(3)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即可。第(4)问,应结合上面的问题总结概括分析。[答案](1)途径: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原因:发展轻工业所需资金较少,易于获得利润,为重工业积累资金。(2)途径: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原因:苏维埃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权。(3)影响:造成轻工业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货币不稳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4)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比例平衡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2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7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