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和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的传播、地位及其影响。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理解魏晋、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梳理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分析成因及其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3)隋唐: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4)唐朝中期: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②提出: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特别提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取全面尊儒措施,汉代儒学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2.道教(1)兴起:兴起于东汉末。(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易错辨析】道家与道教:道家是哲学思想流派,道教是从道家这个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宗教组织派别,道教不等于道家。3.佛教(1)传入:汉代。-2-(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3)反佛斗争①原因:佛教盛行,危害严重。②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史料实证】魏晋时期宗教的多元化及其影响史料一确切地讲,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地区与西域月氏、龟兹、安息等地商贸往来频繁而逐渐流传于中原大地的。——《佛教两千余年来对我国社会文化影响漫谈》史料二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研读](1)史料一说明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2)史料二反映了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及主张。[思考](1)依据史料一,说明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地区与西域月氏、龟兹、安息等地的商贸往来。(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及影响各是什么。提示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思想主张: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3-②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③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2)影响: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点二文学艺术和科技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诗: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概念阐释】唐诗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618—907年)的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水平最高的黄金时期,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2.艺术项目成就书法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唐代的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规律总结】隋唐时期,经历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民族交流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科举制度的产生及推广,带来了文化的创新,整个社会安定的大背景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3.科技(1)魏晋南北朝①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②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③地理: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4-(2)隋唐①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②印刷术: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③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④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⑤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特别提示】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国家强盛,经济发达,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唐政府重视文化事业,推行开明、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有利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交往频繁,得以吸收各民族及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再加上继承和发扬了隋以前的传统文化,促成了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史料实证】魏晋至隋唐文学艺术的发展史料一史料二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①,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②中。”——《世说新语·巧艺》注意:①形体的美丑。②阿堵,六朝及唐人常用的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研读](1)史料一图一反映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图二是唐朝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注意要把书法的特点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分析。(2)史料二反映了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艺术特点。[思考](1)图一作者是魏晋时期的王羲之,图二作者是唐朝的颜真卿。两图的书法各是什么字体?有何特点?提示图一: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图二: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注重规范法度。(2)史料二体现了顾恺之绘画具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5-提示特点:以形写神,凸显人物的个性。背景: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士人群体形成,反省社会危机,促成文人觉醒,追求个性。魏晋至隋唐的时代特征对书画艺术风格的影响(1)魏晋以来的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2)隋唐时期,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知识点三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3)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4)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特别提示】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4)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唐朝。【特别提示】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各国把唐朝看成是中国的象征,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史料实证】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料一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6-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摘编自魏承恩《论唐代文化政策与文化繁荣的关系》史料二唐朝时中印交往频繁,中国僧人玄奘不惧艰险,长途跋涉,西行印度,谱写了中印关系史上辉煌的篇章。[研读](1)史料一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对唐代文化政策与文化繁荣的关系的论述。(2)史料二反映了玄奘西游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的情景。[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提示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2)玄奘所写的什么著作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唐代出现玄奘西行印度壮举的历史条件。提示著作:《大唐西域记》。历史条件:唐朝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人具有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1.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1)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2)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3)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4)交通畅通,四通八达。2.魏晋至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1)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7-(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教合一”是指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道教的产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视现世的特点。佛教是外来宗教,进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范缜的《神灭论》有力地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同时,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8-材料反映的是佛经注重孝道的内容,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出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而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2.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南朝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8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