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国学知与行》练习题
《国学知与行》练习题一、判断题√1.“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之外,再加《乐经》。()×2.《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3.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4.《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首创语录体。√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6.老子指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揭示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7.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9.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合称孔孟。()√10.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11.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14.二十八星宿指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15.《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1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17.《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8.古时,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19.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0.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2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22.《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23.科举中“连中三元”指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24.《康熙字典》是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的著述。()×25.“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26.《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2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2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二、单选题B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C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D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D4.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A5.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B6.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A.义B.仁C.礼D.智A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B8.孟子以()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A9.孟子认为()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B10.孔子在()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C1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的重要性。A.巩固性B.启发性C.循序渐进D.因材施教B12.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A13.《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B14.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B.孔子C.韩非D.老子B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C16.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的思维方法。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D1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A19.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B2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A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C22.()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A23.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D24.《学记》用()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B2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的教学方法。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A26.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B27.()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A28.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C2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C30.“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B31.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A.使人疏离不相亲B.使人随便放浪C.协和感情D.使人平和安静B3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B33.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C34.“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A.公园B.医院C.学校D.监狱B35.《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晚归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D36.“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A.《三字经》B.《百家姓》C.《千字文》D.《对贤良策》C37、“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A.行动B.替天行道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D.人行横道C3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A.《孝经》B.《诗经》C.《论语》D.《千字文》C39.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A.道B.教C.性D.义C40、子曰:“好学近乎()”。A.仁B.智C.知D.勇C41.“中庸”的核心思想是()。A.中立B.平庸C.中和D.保守A42.宋代理学家把()、《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A.《中庸》B.《三字经》C.《弟子规》D.《诗经》C4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A.教与学B.师与生C.学与思、学与行D.行与知A44.《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B.相矛盾C.相中和D.相抑制A4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A.谦B.律C.醒D.查C46.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A.奋第B.奋弃C.忿惕D.负第A47.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A.倍B.众C.广D.出A48.汤之《盘铭》曰:“(),日日新,又日新。”A.苟日新B.近日新C.今日新D.再日新A49.自天子以至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B.众人C.草民D.庶民A5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也。A.必慎其独B.必慎其慎C.必独其慎D.必独其独C51.“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A.《论语》B.《中庸》C.《大学》D.《孟子》A52.《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亲民B.治民C.为民D.富民B53.“岁寒三友”,除了松、梅,另外一种是()A.柏B.竹C.桧D.杉B5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A.朱熹B.王阳明C.韩非子D.黄宗羲D55.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C56.“传道受业解惑”的“业”指()A.事业B.学业C.古人“六艺”之业D.专业知识B5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规律。A.教育B.学习成败C.道德教育D.人的成长B58.“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A.广闻博览B.熟读精思C.多方汲取D.反复思考C59.朱熹认为,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A.明人伦B.明确伦理纲常C.居敬D.反省
本文标题:《国学知与行》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