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邓小平指出:“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之所以出现“徘徊”,主要是因为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推行“左”的路线,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2.1978年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B.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C.使全党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解析:选D。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纠正“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的错误奠定理论基础,故选D项。3.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解析:选A。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但这种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自1956年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4.1984年6—7月,全国夏粮丰收,农民争先恐后卖粮,因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这表明()A.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2-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析:选B。从材料时间信息以及“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可知因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长,农民大量出售余粮,这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农村经济获得发展。5.“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B.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C.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解析:选C。邓小平的这段谈话主要是论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6.198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票证。此后,各种票证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材料反映了()A.票证过多不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B.消费卡竞相兴起取代了票证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得到完善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分析能力。各种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这些票证被取消说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7.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D。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此较晚开放上海,故①正确;中国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疑虑,这是西方所欢迎的,故②错误;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故③错误;因为上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思想还不够开放的情况下,在上海试行一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3-容易引起人们的反对,使试点难以顺利进行,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8.以下不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是()A.扩大社会主义民主B.健全社会主义法制C.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D.开展村民自治活动解析:选D。本题考查基础知识。A、B、C三项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开展村民自治活动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9.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事件是()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B.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C.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村民自治产生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解析:选C。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故答案为C项。10.中共“十八大”提出“全党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中共“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好题目的时间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应当排除,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等等。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动。“解放思想”和“民主”,是这一政治变动的主题词。正由于有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才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新华网-4-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共“十八大”报告请回答:(1)“解放思想”和“民主”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在全会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2)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结合材料一概括“大转折”的表现。(3)根据材料二回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是什么。解析第一问要正确答出思想路线的具体内容。后两问答案来自于材料本身,要注意从材料中吸取有效信息。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表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人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材料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见下图)。材料三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5-(1)材料一中所述观点产生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预示着中国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3)材料三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解析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1978年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以及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先分析材料一的主题信息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心的转移;材料二的主题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三的主题是经济体制改革。审清题意,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转变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9世纪的近代改革 第16课 改革永远在路上课时检测 岳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1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