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应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中国应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内容摘要:首先提出人民币近两年的现状,然后分析了为什么人民币汇率改革势在必行,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利和弊,得出人民币必将升值的结论。然后提出了中国政府对汇率变化的应对措施。关键词: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汇率制度、外汇市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已升值2%中国人民银行21日发布公告称,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关事宜公告如下: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三、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内容和特点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二.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势在必行一直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稳定的汇率制度,这也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条件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正是在这种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影响我国实际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进出口的变动、资本净流入、国内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出税率及国内外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基本上保证了名义汇率的稳定,但是人民银行无法直接控制上述影响实际汇率的因素的变动,如1994年以来,国外资本大量流入、出口部门工资过快增长、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国内较高通胀水平等,都形成了推动实际汇率上升的压力。但是名义汇率固定的基础是实际汇率的稳定,如果实际汇率持续地升值,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能力的下降,最终导致名义汇率贬值。而实际汇率上升与名义汇率固定冲突也最终导致固定的钉住汇率制不仅难以维持,而且事实上已不能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阻碍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我国资本账户的改革开放上。目前,我国正在为加入世界上贸易组织后的下一阶段金融领域开放做准备,在此之前,稳健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是必不可少的。开放经济下,政府难以同时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最终要么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如果二者都不愿放弃,则只有对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行限制,如此,则回到资本严格管制的老路上。因此,无论从实体经济的需要出发,还是从金融改革的需要出发,都必须认真反思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缺陷,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通过人民币汇率的理性浮动及货币政策的适度配合,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第二节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外汇银行、企业、居民不能意愿地持有外汇的前提下,中国的外汇市场具有封闭性、垄断性、交易品种单一和汇率波动空间狭小的特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目前名义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事实上演变为一种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的这种“软”盯往机制具有以下一些缺陷:一、基础汇率的确定缺乏准确的依据在中国,由于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下的严格管制,所以外汇市场上的外汇的供求主要决定于贸易项目。因此从理论上讲(实际上然),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理论模型应当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众所周知,购买力平价的成立是由“一价定律”的成立而推导来的,而“一价定律”在开放的经济中成立的前提是;1、对比国家都实行了同等程度的货币自由兑换,货币、商品、劳务和资本流通是完全自由的;2、信息是完全的;3、交易成本为零;4、关税为零。而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最为发达国家的美国之间,由于:1、两国的货币、商品、劳务和资本国际性流通程度差异性很大,绝非以自由交易为基础,相反存在着较高的关税和各种形式的交易壁垒,关税不为零、交易成本也不可能为零;2、在中美贸易品市场交易中,由于东西方消费偏好的差异、不完全市场竞争所带来的高的搜寻成本、政府行为对市场的影响等等,其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称。所以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几乎完全不能满足。由此确定的人民币基础汇率显然缺乏准确、客观的依据。二、实际运行中的汇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即银行结告汇制及对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的外汇银行实行头寸管理,这使得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中资企业和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必须在市场上结汇,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期选择适当的出售外汇时机和数量。另一方面就银行售汇而言,要么存在一定的条件约束,要么存在严格管制。因此我国的外汇市场是一个供求关系不对称的市场,即是一定制度约束下的充分外汇供给和部分外汇需求相作用的外汇市场,中央银行在这个市场上实际上处于“强买”、“弱卖”的地位,显然由此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三、形成汇率的外汇市场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外汇市场存在交易主体过于集中、交易工具单一的问题。目前我国银行问外汇市场主体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批准的外资金融机构、少量资信较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央行操作室构成。从交易额来看,中国银行是外汇的最大卖方,中国人民银行是外汇的最大买方,双方交易额占总交易量的60%以上;从交易品种上来看,只有美元、日元和港元,且其成交量主要以美元为主。主体构成较为单一,交易品种及交易量相对集中,使得汇率带有“官方与民间”交易的色彩。另一方面,外汇市场与其它金融市场的隔离。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完善的短期货币市场和灵活的利率尤其是短期利率是保证外汇交易活跃和汇率动态稳定的重要经济杠杆.而我国由于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及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外汇市场与短期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几乎处于隔离状态,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利率、美元利率相关程度极低。四、人民币汇率缺乏灵活性由于“原罪”的存在,在汇率政策方面的直接后果是政府不愿汇率变动,更不愿贬值,久而久之汇率便会变得浮动不起来。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的7年多来,人民币汇率除1994年升值3.5%,1995年升值1.6%外,其余5年及当前都保持在1美元兑8.28元左右的水平,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而人民币汇率的这种超稳定状态是一种制度约束下的使然。诚然,汇率的稳定对经济发展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我们所追求的稳定应该是反映市场环境因素变化的动态的稳定,而绝非是静态的固定不变。在过分的静态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不能及时随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不仅丧失了汇率的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也淡化了交易主体的风险概念;同时为了维护汇率稳定致使中国人民银行被动人市大量收购外汇形成巨额的国家外汇储备,在欧元即将取代欧元区各国货进而对国际货币体系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影响的情况下,央行持有的以美元为主的储备资产将面临重大的汇率风险。根据“害怕浮动论”,汇率缺乏灵活性的原因有多种。先来看升值时的情形。当情况有利时,比如说资本流入或贸易条件改善,新兴市场国家会不愿让其货币升值,其原因可能是害怕“荷兰病”,担心由有利情况造成的“荷兰病”会损害其国际竞争力和破坏出口多样化的努力。贬值时,它们会更强烈地抵制本币贬值,其原因很复杂,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动机。总的说来,这同经济政策长期缺少公信力有关。但是,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固定增加了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当国内外利率出现差异时,由于人民币汇率无风险,便导致单边套利机会的出现。尽管在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这种套利存在一定的成本,但当套利收益超过套利成本时,套利会通过非法逃套汇等形式进行,这就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而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固定增加了无风险套汇的机会,也使投资者可以在国内以较低价格收购产品,在国外销售后换取外汇,再兑换成人民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固定保证了这种投资行为无风险。五、现行汇率制度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来看,中央银行千预外汇市场具有较强的被动性,从1994年起实行结售汇制以来,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外汇收入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同时中央银行又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实行限额管理,这使得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成为必需行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中央银行投放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大增。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即固定汇率、资本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是三个不可调和的目标,各国充其量只能实现这三个目标中的两个。我国既已实行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资本流动逐步增加,则在实际操作中完全独立的货币政策就难以实现。在现行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下,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独立性难以维持。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致力于维持固定汇率.国际收支的失衡会促使货币供给发生变化,货币供给受到维护固定汇率的官方干预的影响,因此,目前的汇率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在我国,汇率市场失衡是必然的和经常的,央行必须被动参与买卖,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基础货币投放与回收的过程。如今,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使我国由结售汇制度导致的基础货币的投放也大幅增加,这同时也给中央银行的冲销千预增加了难度。2、推迟了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难以实现从货币供应量到利率水平的转变。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资本项目基本平衡。自1998年以来,我国产生了汇率稳定和本外币利差倒挂的矛盾,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人民币和美元利差最大时达到3.25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3,资本流动障碍的不断减少对货币政策运用提出更高的挑战。中国对资本项目的管理现状并不像外界所说的“严格管制”,很多所谓的管制实际上是真实性审核。资本流动的障碍进一步减少,对利率、汇率信号异常敏感的跨境资金的流动规模和频率都会增加。随着资本流动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利率、汇率通过利率平价机制产生的联系日益紧密,最终会使独立于货币政策的汇率政策范围越来越受到限制。4、外汇储备的内生性决定了执行货币政策时存在一定难度。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的增减是国际收支的结果和残差项。同时,外汇储备的变化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储备的增加和减少已经成为影响基础货币投放和收缩的重要渠道。三.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众说纷纭,总而言之,其利处主要有: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国际金融资本对人民币的投资,即人民币将成为人们的财富借以保值升值的购买对象,也就是说人民币在国际上将产生“黄金效应”。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偿还外债,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受益者是外币负债较多的行业、进口商、部分消费者等,比如原来需要2000亿美元偿还的对外债务,人民币升值后,可能要少还几亿美元了。三、人民币升值可改善国际贸易条件,有利于中国进口,特别是材料进口依赖
本文标题:中国应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