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1-铜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考生作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作答第Ⅱ卷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2.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C.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D.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3.下表反映出汉初皇帝相关记载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2-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B.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C.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4.西汉对于官僚权利的约束较为有效,如荐官有责、上计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B.由人治向法治转变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官僚约束较为有效5.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6.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B.雇工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7.下表是宋代张方平在《论国计事》中对景德和庆历年间商税、酒税和盐税征收的记载。据表可知,当时项目景德年间(万贯)庆历年间(万贯)商税4501975酒税4281710盐税355715总计12334400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B.朝廷抑商政策发生变化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D.商税成为主要财源8.明代末年,都城北京出现了水工、棚匠、厨工等“十作”“三十六行”,南方苏州有了供人洗澡的“香水行”,杭州则开设了许多家茶馆,北方开封还有专为丧仪服务的冥衣铺,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说明当时-3-A.社会逐利观念盛行B.城市经济功能充满活力C.南北商业发展趋向平衡D.雇佣关系已经普及9.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此项调查工作选址时,史学家依据1922年出版的《庄河县志》记载:“我靖远(经远)舰被日军击沉于虾老石之东。民国六七年间,士人发起拆舰事业,殉舰海侯林公大显灵异,人莫敢动”。又参照了民间记忆:“海战发生第二天黑岛人在老人石海域(庄河)救了十六名经远舰上的官兵”等说法。此项工作主要说明A.民间记忆具有很高真实性B.考古工作应基于历史研究C.考古具有印证史料真实的功效D.历史材料的呈现具有多样性10.下表为中国近代霍夫曼比例表(单位:万元)。对表格中民族工业发展状况解读正确的是年份工业状况消费品工业生产资料工业霍夫曼比例1911—191315084138481.09/1192033545229391.46/11933103651.538926.22.66/1(注:霍夫曼比例即轻重工业比)A.日益萎缩B.轻重工业均衡发展C.较快发展D.市场竞争力的增强11.下表为《中国近代岁入统计比较》(政府各项财政收入所占百分比)年代地丁杂税盐课关税1849年77.2%11.7%11.1%1885年0%9.6%18.5%1892年39.5%8.8%20.9%1897年28.2%15.3%24.7%这表明()-4-A.小农经济商品化程度较高B.中国出口商品种类扩大C.清朝借外债以缓解危机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12.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B.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C.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D.时局变革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13.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农民问题决议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14.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这一现象()A.经济调整取得明显成效B.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C.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D.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16.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社会上广泛流行着一段谚语:“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跑学帮”,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5-A.是明显背离实际的夸张之词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建设C.政府政策唤醒了民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梦想D.“左”倾思想在中国社会仍占主导地位17.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B.雅典没有以法律来约束公民C.雅典民主政治的极端不公正D.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体制危机18.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A.道德意识的法律化B.契约关系的道德化C.通过法律塑造道德D.以商品经济为基础19.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A.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C.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D.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20.“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B.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C.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D.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21.1965年,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B.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C.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D.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22.《三等车箱》是1862年法国具有战斗精神的讽刺艺术画家杜米埃的作品。作品描绘了在昏暗、肮脏、拥挤的三等车箱中,前排座位上坐着贫穷的一家人,他们相依在一起,看上去-6-都很疲惫。整个画面中的人看上去似乎都各有生活的苦衷。该作品A.抨击了法国的政治制度B.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绝望C.是反传统反理性绘画风格D.抒发了强烈的个性色彩23.1950年1月4日,杜鲁门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再次督促国会通过“技术援助和资本投资的立法”,他说,“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这表明A.两大阵营的对抗日益激烈B.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C.美国冷战的中心开始转移D.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来为政治和战略目标服务24.目前,区域集团的各种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势十分突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人注目。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个,范围遍及各大洲。这反映出自由贸易区A.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B.成为区域集团的主流C.是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D.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从3个题中任选1题作答。)-7-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二与16世纪相比,18世纪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1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与我们越来越有关联。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风土人情,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幅简洁、完整而且清晰的图画。目录第三部分理性的时代普鲁士王位上的哲人到美洲去!自由、平等、博爱-8-拿破伦统治下的欧洲工业革命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美洲属于美洲人用德意志的品质让世界健康二十世纪的“灾难之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摘编自【德】曼
本文标题: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2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