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29题,共7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答案】A【解析】【详解】概括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社会稳定,国土面积辽阔,经济发展繁荣稳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社会文化开放包容,故A项正确。②为北宋时期,此时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但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促进时代进步,故B项错误。③为南宋时期,分裂割据和动荡,但理学成熟,指南针等广泛运用,故C项错误。④为清朝前期,社会较为稳定,农耕经济发达,但思想专制严重,故D项错误。2.中国历史悠久,古都众多。以下古诗词描绘的古都与下图标号对应一致的是-2-A.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B.流求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势须至此少休息,乘风径集番禺东。C.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D.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诗词A是李白在长安待诏时缩写,对应的地图上的A就是唐的长安,故答案为A。B是宋朝诗人的作品,写的是广东省的番禹,而地图上的B应该是洛阳,不匹配,排除。C是宋朝词人写杭州的景色,而对应地图上的是北京,不匹配,排除。D是李白写洛阳的,对应地图上的是杭州,不匹配,排除。3.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3-A.民水君舟B.天行有常C.礼法并重D.人性本恶【答案】D【解析】【详解】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故答案为D。ABC均是荀子的思想,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和法家的思想主张,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5.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弘扬三纲五常B.维护皇权尊严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此举意在维护皇权的尊严,答案为B。三纲五常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晚于秦始皇时期,A错误。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宗法制和分封制,排除C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掌握秦朝皇帝制的特点。6.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A.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B.加强中央政府权威-4-C.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D.增强区域文化传承【答案】D【解析】【详解】在地方设州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地区相同,主要是为了加强地方的文化认同,增强区域文化传承,答案为D。材料中是把郡县制的设置分封制的设置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没有体现出延续汉初地方制度的特征,A错误。汉朝设置的州到汉朝未期形成了地方军阀,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威,B错误。州的设置,最终导致了国家分裂,威胁中央集权,C错误。7.《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如下图所示。其字体的基本特征是A.因形立意,体正势圆B.扁方严整,朴拙雄浑C.状似连珠,绝而不离D.轻转重按,笔断意连【答案】B【解析】图示字体是楷书,该字体特点是扁方严整,朴拙雄浑,故B正确;A是隶书特征;C是行书特点;D是草书特点。8.对秦汉和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A.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B.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C.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D.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答案】B-5-【解析】【详解】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土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答案为B。鼎盛与革新反映了宋明理学的特点,故A错误。创新与再造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C错误。倾覆与再建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D错误。9.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客观上A.导致了唐朝社会经济由盛转衰B.使政府加强了对黄河下游的管理C.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D.加速了经济重心向南转移的过程【答案】C【解析】【详解】隋、唐都城长安的粮食主要依靠关中平原,虽然关中平原被称为富庶之地,但毕竟狭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胀超过了它的承载能力,或者遇到旱灾就会产生粮荒。隋朝的时候,洛阳周围修建了大量的粮仓,当时洛阳附近的兴洛仓是全国最大的粮仓,其规模远过于长安的太仓。隋朝迁都洛阳,由于经济、地理位置等原因,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故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与黄河治理无关,排除B。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隋朝的时候,洛阳周围修建了大量的粮仓,当时洛阳附近的兴洛仓是全国最大的粮仓,其规模远超过长安,隋朝迁都洛阳,由于经济地理等原因,长安没落。10.唐代三省制确立后,先是三省长官各自在本署办公,武德年间于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合署办公,高宗时又将政事堂迁到中书省。这说明唐代A.三省职权间的矛盾长期存在-6-B.注重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C.皇权专制体制得到不断强化D.尚书省的职权日益得到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介绍了唐代三省办公地点的变化由“各自在本署办公”到在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合署办公”再到“政事堂迁到中书省”,办公地点的不断变化实质上体现了三省职权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代三省决策的过程,因此不能推断出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故B项错误。材料介绍了唐代三省办公的变化,不能据此推断皇权的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到中书省不能反映出尚书省的职权日益得到扩大,故D项错误。11.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手中要掌握足够的土地,宋代以后政府为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导致政府手中控制的土地数量减少。12.儒家提倡土葬、厚葬,认为人死应入土为安。但宋代却出现‘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由此可知A.经济发展推动丧葬习俗变化B.宋代儒家伦理体系受到冲击C.传统习俗受到现实因素制约D.土葬习俗在宋代以后被放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富人可以土葬、厚葬,而穷人只能火葬、薄葬,这是受经济现实制约的,即材料意在强调传统习俗受到经济现实制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和材料主旨恰恰相反,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是宋代儒家伦理体系强化时期,选项B-7-不符合题意,排除;土葬习俗在宋代以后仍然存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直接反映出清代“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年代出现次数次/年康熙朝1201.97雍正朝463.54乾隆朝641.07嘉庆朝100.40A.赋役制度的改革B.人身关系的变化C.土地制度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结合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人丁”一词出现次数减少,可得赋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取消了人头税,故A正确。据材料“人丁”一词的出现次数减少不能说明人身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赋税制度的变革,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主旨,故D错误。14.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资本主义的萌芽C.私营作坊工人增加-8-D.商业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消费,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故答案为D,同时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私营作坊工人增加取代官营手工业,C错误。【点睛】明朝之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叶后在某些行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5.读下表,苏州与松江两地市镇数量迅速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苏州、松江市镇数量统计表时间苏州府松江府1551-1722年1281131723-1861年1571671862-1911年264369——(摘编自范毅军《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A.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B.经济重心南移的深远影响C.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D.地缘经济因素的强大助力【答案】D【解析】【详解】分析表格信息可见,明朝中期以来至19世纪中期,苏州和松江两地市镇的数量有所-9-增加,与地处江南商品经济发展有关,但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上述两地市镇数量急剧增长,此状况受所处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可见苏州和松江地区市镇数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地缘经济因素的强大助力,故选D。鸦片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破产,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并不能促进近代经济的发展,故A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朝,这无法解释为何近代两地市镇数量突然增多,故B错误。就当时而言,政府经济职能并未明显强化,故排除C。16.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据此可知,曾国藩主张A.中体西用B.经世致用C.师夷长技D.世道必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王夫之和魏源都主张经世致用,说明曾国藩也主张经世致用,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曾国藩的思想,与王、魏二人无关,故A项错误。王夫之没有“师夷长技”思想,故C项错误。“世道必进”是维新派借鉴进化论的思想,与三人均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17.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
本文标题: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