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孔子所编的《春秋》在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如鲁君遇“弑”者有四人(隐、闵、子般、子恶),被戕于外者一人(桓公),然而《春秋》对此书以“薨”,或书以“卒”。这种表述体现了A.孔子的价值评判B.历史记载的客观性C.《春秋》旨在叙事D.历史评价的公正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春秋》对于用词非常讲究,“弑”“薨”体现出孔子对于当时等级秩序的推崇,实质上反映了孔子评判历史的价值观,A项正确。孔子记载历史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春秋》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并不是旨在叙事,C项错误。孔子的《春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不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D项错误。2.唐代出现茶商、茶税、茶法和专门管理茶税的官员,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书中不仅介绍了茶叶生产、加工的工艺,而且介绍了品茶的工具、方法,以及历史上嗜茶的典故。这表明唐代A.茶叶是最主要的对外贸易产品B.茶税是国家主要税收来源C.政府已经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饮茶成为社会风尚和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茶商”“茶税”“茶法”“茶叶专著”等可知,唐朝饮茶成为社会时尚和文化,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唐朝饮茶成为社会时尚和文化,没有涉及茶叶出口,排除A。材料仅仅涉及茶税即茶税的管理者,但并未涉及茶税在国家税收中所占比重,因此选项-2-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而是强调唐朝饮茶成为社会时尚和文化,排除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即材料中从政府到大众都能看到茶或者茶周边相关活动,可见当时饮茶已经构成一种社会风气,并形成了茶文化。3.在科举制下,无缘及第的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成为“渗透于基层的非官僚社会化组织力量,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可见,科举制A.选拔出为社会服务的人才B.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C.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D.起到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等信息来看,科举考试的落榜者对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科举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落榜者的作用,排除A项;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不是“入仕做官的新途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落榜者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点睛】解题关键是弄清楚落榜者和入仕者的区别,以及结合材料落榜士人“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可知其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4.《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皮帽市、珠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楼、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皆停泊在积水潭的缘故(见下图)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3-A.北京水运系统发达B.北方物产丰富仍为经济重心C.漕运带动商业繁荣D.元朝对外贸易商品种类繁多【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中可以看出漕运带动了商业繁荣,选项C正确;材料中并未对北京水运系统进行描述,选项A排除;选项B表述不符合史实,元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排除;材料中描述的是国内贸易而非对外贸易,选项D排除。5.《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A.历史事实的叙述B.历史过程的描述C.历史原因的分析D.历史结论的阐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结果是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故D项正确。历史事实的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故A项错误。历史过程的描述是指对历史发展的过程性描述,故B项错误。历史原因的分析是指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分析,故C项错误。-4-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曾找美国的著名法学家论证,结论是复辟帝制可以解决权力的有序继承问题,免得大家为争夺最高权力而搞得天下大乱。对此学者李海北认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初衷是好的,但因世界大势,中国已经没有复辟帝制的空间了。李海北意在A.为袁世凯的复辟进行辩护B.表明美国法学家论证的草率C.说明民主潮流已不可逆转D.指出复辟解决不了权力争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因世界大势,中国已经没有复辟帝制的空间”结合所学可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潮流已经不可逆转,因此复辟帝制没有空间,选项C正确;李海并非对袁世凯复辟进行辩护,而是强调在民主潮流下复辟不可行,选项A排除;李海观点的目的不是批驳美国法学家的论证,而且李海也认为复辟的初衷是好的,因此选项B排除;根据李海的观点,复辟初衷是好的,显然其赞成美国法学家的观点,即复辟有利于解决权力争夺,稳定社会秩序,因此选项D排除。7.下图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的情形。图片反映出A.建国初期农业改造已完成B.新中国妇女学历水平提高C.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D.新中国对公民人权的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教育是人们实现劳动权的关键,是公民政治素质的养成所,是人们享有文化权利的-5-中介,受教育权也是一项公认的人权,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教育,反映了新中国对公民人权的重视,故答案选D。农业改造完成于1956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合作社妇女识字小组学习情况,显然当时农村妇女文化水平有限,因此选项B排除;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排除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的解读“”,即新中国重视教育,保障了公民基本的受教育权,但显然当时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很低。8.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材料表明A.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C.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D.商品的价格重新由政府制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说明扩大市场作用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故C正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并且现在已经取得很大成效,A表述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1984年开始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根据材料“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因此选项D排除。9.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开始出现私人法律学校。公元2世纪末,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这些法律学校主要培养公民的法律素养,以使其在行政和法律职业方面谋取职位。这一状况反映出,罗马法A.已形成完备法律体系B.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C.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D.只是维护奴隶制度的工具-6-【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来看,说明当时罗马法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人们需要学习罗马法,许多职业需要罗马法。故答案为B项。罗马法形成完备体系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时间在公元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A;材料未反映出罗马法的阶级色彩,选项C排除;法律学校面向所有公民,其目的是培养专公民的法律素养,并未反映出其对奴隶制的维护,选项D排除。10.罗斯福新政时期,许多立法几乎都不是由国会创始而仅交给国会审议。1933年以后的10年内,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高达3556项,联邦行政官僚机构扩大了5倍。这说明新政时期的美国A.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B.分权制衡机制已经瓦解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D.国会已成为总统的附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经济危机期间总统行政权力的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危机造成的,如国内的法西斯势力猖獗,故A项正确;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机制并未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提供了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政治的运作情况,与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无关,故C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权独立,并未成为总统的附属,故D项错误。11.下图为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单位:%)。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7-A.推动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B.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C.实行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D.汲取西方经济危机的教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二五”计划期间苏联工农业产值均有增长,这说明当时苏联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故B正确;材料数据反映了重工业占主导,不是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集体化的信息,故C排除;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方经济危机之前已经存在,故D排除。12.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C.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服务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信息,故A项错误;此时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体现出西方社会贫富差距缩小的信息,C错误。-8-【点睛】材料中重要时间点“二战后”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战后,清政府清醒地认识到铁路是“富强之本”,必须“精心策划”。1895年12月6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1896年,创立北洋铁路官学堂。1898年又设立矿物铁路总局,主管铁路事宜。1903年后,收回利权思潮遍及全国,成为官员、士绅及留学生的一致共识。由中国民间自主筹集资金来建造铁路的商办模式应运而生。清政府顺应时势,于12月颁布了《铁路简明章程》:无论华商、洋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1905年清政府引进机车、铁轨,任命留美归国的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摘编自江沛主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选辑》材科二“吾国向来闭关自首,深绝因拒,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遂致买而拆卸之,弃其铁路于孤岛。……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则路机与主权并落于列强之手。”——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三坦赞铁路是新中国“铁路外交”的典范,坦桑尼亚建国后第一任总统尼雷尔高度评价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以“中国标准”的身份进一步走向国外,凭借高端的技术、低廉的成本、优质的服务、共赢的理念先后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多国签订共建合同。中国铁路与世界各国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贸易互惠。中国的强大国力将会在更广泛的世界范围被世人认知,中国不再是完全依靠外国进口的技术弱国,“铁路外交”正在成为中国搭建与世界各国技术、经济、文化等友好往来的友谊桥梁。——摘编自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为筹建铁路事宜采取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最终未能完成铁路修建宏愿的具体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铁路外交”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简析析其意义。【答案】(1)举措:提高对铁路重要性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