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从《史记·殷本纪》记载看来,商代所行的是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的王位继承制。“父死子继”之制还为其后的周朝所承袭,并规定嫡长子传子继统。由此可知,商周时期A.王位传承较为平和B.宗法制度逐渐完善C.分封制延续性明显D.权力集于君王手中【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父死子继’之制还为其后的周朝所承袭,并规定嫡长子传子继统”来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逐渐完善,故答案为B项;材料主旨是王位传承的方式,不是状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C项;商朝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点睛】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对郡县制的实行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的“最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A、B、C项。3.“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2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秦B.汉C.宋D.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既有郡县,又有诸侯国,说明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朝实行的制度,选项B正确;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排除A;宋代、元代均未出现诸侯国,因此选项C、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从题干中解读出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然后结合所学解答即可。4.下图分别是秦和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利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答案】B【解析】与秦朝相比,唐朝完善了官僚机构的设置,但官吏数量的增加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分化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唐代为避免宰相权力过大,通过设立三省六部来分化宰相权力,三省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唐朝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地位平等,相互牵制和制约,故C项错误。秦朝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负责监察百官和管理军务,但唐朝时监察权和军权并非由吏部和兵部行使。故D项错误。点睛:最佳选择题: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5.梭伦改革规定,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这一措施的意义在3于A.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B.打破贵族垄断政权C.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D.满足男子参政愿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中实行的财产等级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贵族的特权,但不能说“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措施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发展而不是“崛起”,故C项错误;D选项错在“男子”,男子并不一定是公民,故D选项错误。6.“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这一规定,实质上说明《十二铜表法》A.是一部野蛮的习惯法B.保护私有财产C.内容相当广泛D.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对耕地庄稼的保护,实质上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十二铜表法》的野蛮性,而是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十二铜表法》内容相当广泛,故C错误;对适婚人和未适婚人的有区别的处罚也不能说明《十二铜表法》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故D错误。7.1763年4月,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专横行为。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被少数贵族控制的下议院迎合国王旨意,不顾议员享有逮捕豁免权的规定,宣布取消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在1768年议会选举中,威尔克斯再次当选为议会代表,下议院蛮不讲理地拒绝承认他的议员资格。这一事件的发展表明A.议会选举改革成为当务之急4B.民主和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C下议院权力呈日益扩大趋势D.国王执政的合法地位受质疑【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不是议会选举的不完善,而是议员和国王之间的斗争,A不正确;料实质上反映的是国王和议员之间的斗争,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下,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民主政治还不够完善,B正确;从材料叙述看,不能得出下院权力扩大,C不正确。材料所述国王行为存在着不合法的现象,D不正确。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进步。”他评价的是()A.英国君主立宪制B.德国君主立宪制C.美国总统共和制D.法国共和制【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有着悠久的宪政发展史,其发展过程相对平稳,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也是温和渐进的过程,选项A正确;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确立起来的,而且保留了大量封建专制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与材料中“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不符,排除B;美国的总统共和制蕴含了美国开国者的睿智,与材料中“较少的深思高论”不符,排除C;法国共和制经历了多次革命后才确立,与材料中“较少的腥风血雨”不符,排除D。9.下表内容依据美国宪法部分条文整理。该表体现了美国实行授予联邦的权力禁止联邦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州的权力1.征税权2.办理外交和缔结条约3.建立陆军、海军1.不得对从任何州输出的商品征税2.未得到州的同意,不得改变州疆界3.在商业上,不得给予任何一州优惠于他州的待遇1.管理州内工商业2.制定和改变州法律3.保护健康和安全5A.君主立宪制B.责任内阁制C.中央集权制D.联邦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依据材料“授予联邦的权力”、“禁止联邦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州的权力”可知,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些宪法条文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还使各州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联邦制度,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并未实行君主立宪制;B选项错误,美国并未实行责任内阁制;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以下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A.割香港岛给英国B.协定关税C.领事裁判权D.赔款2100万银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即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而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向中国输出商品,打开中国大门,故B正确;割香港岛给英国属于割占土地,不是本质意图,故A错误;领事裁判权属于破坏司法主权,故C错误;赔款2100万银元,属于赔款方面,不是本质意图,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鸦片战争的目的、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打开中国市场、商品输出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1.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6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极大刺激了国人的忧患意识。《盛世危言》出版于1894年,《救亡决论》出版于1895年,即甲午战争前后。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项;八国联军侵华在1900年,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2.“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这段话强调的是A.要理性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B.要正确认识西方的侵略动机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D.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等信息来看,这段话强调的是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是只针对鸦片战争,排除A项;材料讨论的是客观影响,不是西方的侵略动机,排除B项;材料不是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排除C项。13.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镇压,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摇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政府兵力无法到达武汉。这反映出A.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C.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D.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7【分析】材料说明的是清军引起民众的愤慨,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A正确;材料说明清政府统治失去民心,B错误;清政府并没有失去对于地方势力控制,C错误;群众基础薄弱,D错误。【详解】14.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B.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C.反映了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D.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完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表明清政府统治结束,也表明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据此根据材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可以知道B正确。中华民国在清帝退位前已经确立,排除A;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排除C;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15.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等信息来看,这一“革命的火焰”是指国民革命运动,其中的北伐战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国共合作实现后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最8终失败,没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C、D项。16.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A.“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B.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C.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答案】B【解析】【详解】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国民革命失败教训召开的会议,会议提出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为革命低潮时期
本文标题: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