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摸底试题(含解析)
-1-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摸底试题(含解析)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敌寇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分封制使A.周王拥有绝对权力B.周朝有效控制边疆C.宗法等级秩序森严D.权力中心意识明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西周和春秋时期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对周王权威的认同,说明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权力中心意识明确,故D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周王没有形成绝对权力,故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下地方有一定的权力,没有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C项错误。2.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2-儒家吏治观法家吏治观贤者居位:德治强者为王:刑治从道不从君君主至上“出于公心”的荐贤制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内举不避亲”厉行回避制主信忠臣以私制私,设事防事A.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B.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C.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D.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法家是基于对人性的善与恶的认识不同,导致吏治观的不同,故A项正确。儒家和法家的吏治观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统治,故B项错误。依据表格可知,儒家推崇荐贤制,法家推崇考试制,故C项错误。D项无法从表格得出,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儒家和法家的吏治观的不同及其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儒家和法家的吏治观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下图是河南打虎亭东汉墓葬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由材料可以推断出-3-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B.道家炼丹贴近生活C.制豆腐是主要家庭手工业D.豆腐制作技术高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偶然发明了豆腐,说明西汉时有可能已产生豆腐,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说明东汉时已产生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两者相印证说明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故A项正确。豆腐发明于道家炼丹既是民间传说,又是偶然所得,不能说明道家炼丹贴近生活,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豆腐生产主体力量,没有体现是主要的家庭手工业,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豆腐制作技术的信息,D项错误。4.唐朝的十五位监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察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地方官吏。这反映出唐朝A.重视地方官吏的监察B.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C.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D.有效实现了唐代吏治的清明【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唐朝的15位监察御史以三人监察中央六部,以十二人监察地方,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反映出唐朝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故B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重视地方官吏的监察,但不全面,A项错误;材料表明,唐朝以三人监察六部,但不能说-4-明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效果的信息,D项错误。5.从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材料出处“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次山文集·问进士》“是时(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山东境内)斗才三钱。”《新唐书·食货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充实。”《杜少陵集》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D.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开元天宝之中……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充实”等信息可知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丰实,没有体现是南方还是北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化趋势加强的信息;D选项错误,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材料并未体现安史之乱的影响,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6.下表是唐宋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由表中呈现的变化可推知-5-学校名称朝代入学资格国子学唐朝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唐朝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门学唐朝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朝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A.知识分子成为主要参政力量B.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C.教育开始打破贵族垄断地位D.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宋朝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的入学资格都低于唐代,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中央官办学校的教育,由此可以推知宋代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教育,不能说明知识分子成为主要参政力量,A项错误;教育开始打破贵族垄断地位是在春秋时期,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信息,D项错误。7.朱子《家礼序》称:“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于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于世。(熹)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这反映出朱熹A.推崇三代之际礼制制度B.欲恢复三代的礼制秩序C.依托先秦礼制重建秩序-6-D.致力于三代礼制的整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然其存于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于世”可知,朱熹认为三代礼制已经不适应当时需要,要将先秦礼制中不可变化的部分加以损益,以利于国家“崇化导民”,表明他要依托先秦礼制重建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对三代之际礼制秩序的推崇,但不全面,A项错误;“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说明不是要恢复三代的礼制秩序,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朱熹面对三代礼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而将先秦礼制中不可变化的不分加以损益,而不是致力于三代礼制的整理,D项错误。8.宋书法尚意,意之内涵,包含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这说明宋代书法A.深受理学影响B.强调意境表现C.突出创作风格D.始有文人意趣【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书法尚意的内涵体现出理学的特征,表明宋代书法深受理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能够说明宋代书法强调意境表现,但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突出创作风格不是材料主旨内容,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故C选项错误;D项中“始有”一说明显错误,故D选项错误。9.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这反映出明代A.地方权力的扩大B.君主专制的强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官员能力专业化-7-【答案】C【解析】【详解】行中书省是地方机构,朱元璋裁撤行中书省,将其权力一分为三,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明朝地方权力运作方式的变化,并且通过地方权力的分散体现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地方权力的扩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官员能力是否专业化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0.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广大的发达地区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扩大了棉花和桑树的种植,导致粮食供应必须依赖跨地区的贸易,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不虞事件的发生对粮食供应的威胁。这表明江南地区A.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B.农产品市场化影响粮食安全C.经济发展优势急剧下降D.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严重不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由于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不虞事件对粮食供应的威胁”,表明市场化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不利于粮食安全,但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优势急剧下降,C项错误;棉花、桑树的种植仍属于农业生产,D项错误。11.1860年,曾国藩在奏章中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漕)运,得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船制炮,大可期永远之利。这反映出曾国藩A.极力镇压太平天国B.力图维护清朝统治C.大力发展漕运海运D.积极发展军事工业【答案】B-8-【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曾国藩主张眼前借助西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将来学习西方实现富强,反映出他继承“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力图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能够表明曾国藩极力镇压太平天国,但没有体现材料“将来师夷智以造船制炮,大可期永远之利”,故A选项错误;曾国藩主张将来学习西方“造船制炮”,不是为了发展漕运海运,而是为了加强海防,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主张积极发展军事工业,但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内容,D两项错误。12.下图反映了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C.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D.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的棉布进口量总体在增加,而交易价格却在逐渐降低,这也使得价廉物美的西方棉布在华的竞争力有所增强,故选C项。1872~1874年棉布进口量下降,但棉布进口价格仍然走低,A项错误;从图片信息难以得出B项,故排除;图片看不出是中国农业,因为中国进口的是外国棉布,排除D项。13.清末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在校学生由1902年的6912人增加到1909年的1639641人。新式知识分子在质疑传统旧思想的同时,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其中相当部分成为了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支持者。这反映出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社会力量分化剧烈-9-C.近代教育开始兴起D.清廷重视新式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废除科举制后,新式教育发展迅速,新式知识分子在脱离传统旧思想束缚的同时,成为新的社会活跃力量,反映出社会力量分化剧烈,故B项正确。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清朝统治瓦解的内容,A项错误;近代教育开始兴起是在洋务运动时期,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式教育是否是由政府主办的信息,D项错误。14.“军队也开始在农民中间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制定了在农村彻底消灭恶霸势力的纲领,烧毁田契和地契。这段材料描写的情景出现在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军队“制定了在农村彻底消灭恶霸势力的纲领,烧毁田契和地契”可知,说明军队在农村发挥了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作用,体现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特征,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这时期没有出现军队改变土地所有制的现象,故A选项错
本文标题: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摸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