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南昌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60分)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材料中“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自给自足B.集约经营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看出其目的在于掌握更多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体现了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C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集约经营在古代并未产生,它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出土的产品上往住刻有督造的机构、各级工官和生产者的名字。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工艺水平很高B.生产规模庞大C.注重产品质量D.部门分工细致【答案】C【解析】【详解】产品上刻上有关管理部门和生产者的名字,有利于加强对产品生产的监督,落实奖罚措施,明确质量责任,以保证产品质量,选项C正确;选项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如工匠数量、产品数量等,选项B排除;材料中未指出出土产品所属手工业部门,选项D排除。-2-3.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竹枝词》描写了妇女装满蚕丝让丈夫出去卖,而购买蚕丝的是“洋船”。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材料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4.元朝时,福建泉州港的航海贸易空前发达,不仅超过广州,而且居全国之首,在世界上号称“东方第一大港”。到明朝,泉州港走向没落。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制约B.国家政策的限制C.西方列强的侵扰D.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朝繁荣的泉州港在明朝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泉州港衰落,选项B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在元朝和明朝并未有根本性变化,因此不是造成泉州港衰落的主要原因,选项A排除;西方列强的侵扰最早是在澳门地区,而且是在明中后期,泉州衰落贯穿在整个明朝,因此选项C排除;君主专制加强和泉州港的衰落无必然因果联系,选项D排除。5.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3-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A.民间纺织水平急剧下降B.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D.传统经济逐渐解体【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洋纱代替土纱织布的现象反映了外国商品对自然经济的冲击,说明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答案为D。材料并没有反映民间纺织水平下降,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已经开始深入内地,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C错误。6.1898年,清政府首次议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3年成立商部,设注册局,并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鼓励投资和规范运作的工商业律令。清政府采取上述举措带来的影响是A.刺激了洋务企业的发展B.中国近代法律实现完善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中“1898年,清政府首次议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与之相符。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已经破产,而且是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排除;B项,“中国近代法律实现完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在辛亥革命后,排除。7.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4-A.政府加强公共管理B.崇洋媚外风气盛行C.自行车已普遍使用D.民众抵制西方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可知政府通过规范自行车检验登记以加强对城市交通秩序的管理,故A项正确。使用自行车不等同于崇洋媚外,排除B项。自行车已普遍使用说法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事实,排除C。题干没有反映出民众对西方文明进行抑制,排除D。8.电灯、自来水刚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击”,“谓(自来水)饮之有毒,相戒不用”。这表明近代上海A.战乱频仍民生多艰B.城市设施完善C.工业文明曾遇阻力D.市民善于学习西方【答案】C【解析】【详解】“十分恐惧”“担心”“饮之有毒,相戒不用”体现出近代民众对于西方文明持恐惧和怀疑的态度,说明工业文明在中国曾遇阻力,故C项正确。战乱频繁在材料中并无相关信息涉及。故A项错误。电灯、自来水等刚刚出现,显然城市设施还未完善,故B项错误。上海市民对电灯、自来水等有疑虑心态,这说明近代工业文明在上海曾遇阻力,得不出“善于学习西方”的结论,故D项错误。9.《点石斋画报》(1884~1898年)创刊于上海,是风行于晚清的一种新闻画报,其以图证史,所载内容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市井生活等真实地反映了晚清的社会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的社会心理。《点石斋画报》的风行A.彰显了统治阶级的意志B.为清末新政准备了条件-5-C.反映出大众传媒的异变D.迎合了民众的社会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的信息“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市井生活等真实地反映了晚清的社会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的社会心理”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的画报反映了社会需求,故答案为D。A.材料没有体现出统治者的意志,清末新政是从1901年开始,故B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的画报是一种大众传媒形式,并非是大众传媒出现异变的表现,C错误。10.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与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国家经济结构日益失衡D.农业合作化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表格可知,食用植物油的指标最高,其次是盐、面粉等,这些都涉及民生,因此表格反映的是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涉及的是轻工业,没有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排除;C项,题干表格只涉及轻工业的状况,不能说明国家经济结构日益失衡,排除;D项,题干表格涉及的是轻工业的状况,不能体现“农民积极性”的相关信息,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6-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极想看到绿灯信号。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C.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月,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项符合“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的限定条件,正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于1984年,与材料的时间信息“1992年”不符,排除A;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与广东无关,且1990年浦东已经开放,排除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布于1992年10月,与材料“第一个绿灯信号”的要求不符,排除D。12.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A.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B.改革开放在上海C.上海,红色的摇篮D.上海工业化一瞥【答案】A-7-【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上海的发展历程:应该理解为从洋务运动的发昌机器厂到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意味着上海在中国工业现代化中的地位,而中共“二大”会址说明上海在中国政治现代化中的地位,随着浦东的开放说明上海在对外现代化的热潮中的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崛起,民主革命的政治中心,对外开放的标志。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故答案为A项。B项,改革开放最早是在广东,排除;C项,红色摇篮是江西瑞金,不是上海,排除;D项,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不只是反映上海工业化,说法片面,排除。13.阿梅斯托在《1492:那一年》中总结:“1492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世界也脱胎换骨。把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系’成为可能。”下列对“那一年”论述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B.葡萄牙在新航路开辟中抢占了先机C.将大西洋由屏障转变成了通道D.西班牙人寻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线,新航开辟使得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C项正确。A项,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的影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在西班牙支持下哥伦布发现美洲,故BD两项排除。14.有同学惊奇地发现欧洲的地名与美洲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阿姆斯特丹,美国有新阿姆斯特丹(后改名纽约);法国有奥尔良,美国有新奥尔良。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解释是A.地理形势相同B.殖民活动影响C.关系世代友好D.文化传统相同【答案】B-8-【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新西兰”的命名者是一位荷兰航海家,他到海外进行殖民活动,发现新西兰与荷兰的西兰省十分类似,便用“西兰”命名这座岛屿;“新奥尔良”曾是法国殖民地,法国殖民者用法国本土的“奥尔良”为这座城市命名。类似的还有英国用约克郡命名的“新约克”(纽约)等。这些城市都是西方列强海外殖民的产物,故正确答案为B。欧洲与美国地理形势不同,A项表述有误,排除;C、D两项“友好”“相同”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5.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B.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C.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D.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佩戴OLF空气清新呼吸器”,“免受粉尘的侵害”等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故D正确。成为焦点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中是广告并未出现媒体关注环境的信息.故A错误。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中“化解了”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里未出现英国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无法体现环境污染比他国更严重。故C错误。16.从1897年到1904年,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这使托拉斯(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的数目由1800年的24个增加到1904年的257个。这一“合并运动”A.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B.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C.
本文标题: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