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优化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1-单元优化提升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对应训练]1.百日维新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A.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B.创办《中外纪闻》等一批宣传变法的进步刊物C.开创新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C项符合题意。二、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2-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社会背景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阶级、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颁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变法诏令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思想文化传统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于接受新事物[对应训练]2.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选C。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②所述不正确;从康有为上光绪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并不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③错误。故选C项。三、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埃及、俄国、日本、中国四国近代化改革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外争霸战争的失败。-3-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后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土地制度;其他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本国近代化的发展。[对应训练]3.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C.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解析:选D。本题考查近代化改革。根据材料可知,俄国因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因黑船事件开始明治维新,中国因受侵略开始戊戌变法,这三国都是遭受近代资本主义强国冲击后才开始在国内进行改革的,故论文的主题应当涉及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和国内的变革。“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恰当地反映了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故D项正确。■真题练———————————————————1.(2019·高考全国卷Ⅲ,T44)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等信息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依据材料中“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得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第(2)问,依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2.(2018·高考全国卷Ⅲ,T45)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辨析材料中对湖南保卫局设立前后的相关叙述,结合设问从不同角度分析相应问题。第(1)问,既要注意外部因素,也要注意我国自身以及湖南当地的因素,回答时可依据材料中湖南保卫局设立前和设立时的叙述分别从西方的影响、清末治安的状况、地方官的重视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等角度分析。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从西方和日本的影响、创办主体等角度回答。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3.(2017·高考全国卷Ⅱ,T45)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5-——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粪土载道”“款项皆被官员私吞”“戊戌变法时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脏乱、经费被官吏贪污、西方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2)从改革遭到官民的反对等方面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根据材料信息“除旧”“布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启示。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4.(2016·高考全国卷Ⅱ,T45)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服役期3年”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据材料信息“改建整个兵制”“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军事近代化、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等方面作答。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建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5.(2013·高考全国卷Ⅰ)-6-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方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已,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解析:(1)可从两者的形式、侧重点、学习的对象方面入手分析。(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态度、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实质”要突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维护其统治是根本目的。答案:(1)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优化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