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练习试题(含解析)
-1-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练习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采用铁农具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间不同,因此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有早晚之分,即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反映冶铸技术的进步情况,没有涉及牛耕的工作方法,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排除B。2.战国早期魏最强,“西河之学”起。战国中期齐最强,“稷下之学”起。这反映出A.学术与国势互为表里B.百家争鸣局面已出现C.学术发展呈现区域化趋势D.争霸局面促进了文化认同【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魏最强,‘西河之学’起”“齐最强,‘稷下之学’起”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学术发展与国家的发展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学术与国势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学术发展区域化的特点,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认同,故D项排除。-2-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出处记述《汉书师丹传》“治《诗》,事匡衡,举孝廉为郎。”《抱朴子审举》东汉桓灵之际,社会上流传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后汉书左雄传》尚书令左雄改革察举,由三公府对孝廉分科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随后由尚书省在端门复试。A.表明了儒家向官僚阶层的渗透B.察举制为科举选官奠定了基础C.举“孝廉”的目的是弘扬传统美德D.察举制促成了文化士族集团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治《诗》,事匡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分科考试、复试”中可以看出,三段材料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察举制为科举选官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发展,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察举制的目的,故C项排除;九品中正制促进了士族集团的形成,故D项排除。4.唐初,中书、门下省官员的品级比尚书省官低,尚书左右仆射为从二品,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为正三品。武则天圣历三年四月三日敕:赐物,中书、门下省官,正三品准二品,四品准三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提高中书、门下二省的地位B.限制尚书省职权C.便于完善三省制的内在要求D.强化集体宰相制-3-【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唐初,中书、门下省官员的品级比尚书省官低”“赐物,中书、门下省官,正三品准二品,四品准三品”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做法是平衡三省长官地位,这体现出完善三省制的内在要求,故C项正确;A项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提升其余两省不等于限制尚书省,排除B项;三省制是分工协作,而不是集体宰相制度,故D项错误。5.宋太宗曾派人分4批出使海外。南宋高宗在上谕中说,市舶收入有利于解决国家费用,应招引外商来华,发展贸易。南宋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还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都按此执行,商人也如此奖励。由此可知,宋代海外贸易活跃的重要因素是A.国家力量支持B.经济重心南移C.西北路上贸易受阻D.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宋太宗曾派人分4批出使海外”“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还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中可以看出,宋代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从而促使海外贸易活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重心南移和西北贸易受阻,故B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造船技术的进步,故D项排除。6.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有利于避免地方割据现象【答案】D【解析】-4-【详解】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宋代路制与扩大宋朝疆域无关,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打破市坊的界限的问题,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可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明史多次出现宦官专权,皇帝与宦官一起荒淫废政,但没有导致全国混乱……宦官也没有机会像东汉那样掌握军权,尤其是京城禁军。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皇权进一步削弱B.宦官仅取得批红权C.中央各部门分权D.文官政治逐渐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明朝中央各部门分权,相互制约,故C项正确;明朝废除宰相,皇权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官政治的发展,故D项排除。8.明朝后期,河南、山东和直隶都成为棉产区,这些地方农民产的棉花,一般都不用于家庭纺纱织布,而是流向市场,再经商人转贩至南方的纺织区,而他们再到市场上去购买南方纺织的布匹。这反映出当时A.农业和手工业互为市场B.农副产品商品化的趋势C.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已形成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棉产区……的棉花,一般都不用于家庭纺纱织布,而是流向市场,再经商人转贩至南方的纺织区,而他们再到市场上去购买南方纺织的布匹”中可以看出,当时,棉-5-产区农民生产的棉花卖到纺织区,而纺织区的布匹卖到棉产区,这反映出农业和手工业互为市场,故A项正确;B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全国市场网络的发展,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民营手工业的状况,故D项排除。9.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帝就用这种方法考察、教育官员。各级官员彼此监督、相互告密,便于皇帝直接驾驭群臣。这表明,密折制度A.有助于谏正皇帝过失B.发展了君主专制制度C.有利于完善选官制度D.加强了地方官的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各级官员彼此监督、相互告密,便于皇帝直接驾驭群臣”中可以看出,密折制度加强皇帝对各级官吏的“驾驭”,这反映出君主专制度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的加强,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C项排除;密折制度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故D项排除。【点睛】“各级官员彼此监督、相互告密,便于皇帝直接驾驭群臣”是关键信息。10.罗尔纲先生经考证后认为《水浒传》应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前部分成书于元末明初,后部分成书于明中叶。有此判断的原因之一,是《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由“替天行道救生民”转变为“替天行道存忠义”。由此可知A.史家对史料的解读带有强烈主观色彩B.只有大量的考证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C.理性判断与解释利于历史研究的突破D.历史研究的深入唯有依赖丰富的史料【答案】C【解析】【详解】罗尔纲先生依据《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变化来考证《水浒传》前后两部分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之手,这属于对历史的理性判断与解释,有利于历史研究的突破,故选C项;-6-材料中罗尔纲先生的解读属于对历史的理性解释与判断,不能体现其强烈的主观色彩,排除A项;大量考证能证实历史,但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与判断也能接近历史真实,排除B项;丰富的史料能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但理性解释也能推动历史研究,排除D项。11.《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的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选项符合题意。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A选项排除。儒学地位的强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B选项排除。《孝经》地位的提升,不能反映统治思想趋向保守,C选项排除。【点睛】从汉朝开始,儒学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时代愈是往前发展,统治者对他的依赖程度也愈大。为了统治帝国,维系王朝的需要,历代君主无不尊崇儒学,以儒学治天下。12.清朝咸丰帝将批准《天津条约》作为缓兵之计,英法退兵后他又反悔,反悔的不是降低关税、战争赔款、领事裁判权等损坏国家利益的条款,而是当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驻京”。这反映出,当时清王朝A.统治者思想观念落后B.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C.半殖民地化程度有所加深D.维护的天朝体系开始瓦解-7-【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悔的不是……损坏国家利益的条款,而是当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驻京’”中可以看出,清政府为了维护“天朝体制”,拒不接受“公使驻京”,反映出清政府统治者思想观念落后,故A项正确;材料“反悔的不是降低关税、战争赔款、领事裁判权等损坏国家利益的条款”说明B项错误;“公使驻京”是符合国际惯例,无法体现“半殖民地化程度有所加深”,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出清政府无法继续坚守“天朝体制”,但没有体现出“开始瓦解”,故D项排除。【点睛】“反悔的不是……损坏国家利益的条款,而是当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驻京’”是关键信息。13.洋务运动期间,恭亲王奕主持洋务被蔑称为“鬼子六”;洋务能手丁日昌则有“丁鬼奴”的绰号;郭嵩焘生前备受攻击,死后还有人奏请戳他的身体;李鸿章更是清议攻讦的对象;洋务派所办实事都是新鲜事物,几乎都遭到非议,这些说明当时A.广大民众尚未开化B.民族危机大大加深C.社会传统势力十分强大D.洋务运动违背历史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鬼子六”“丁鬼奴”“李鸿章更是清议攻讦的对象”“洋务派所办实事都是新鲜事物,几乎都遭到非议”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西方事物存在抵制情绪,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传统势力十分强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开化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故AB项排除;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的近代化,故D项错误。14.1903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如“华商请办铁路,集股以华股获占多数”,“附搭洋股,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洋商请办铁路,无论集股若干,总须留出股额十分之三,任华人随时照原价附股”。由此可知该章程A.便利列强资本输出B.主张铁路国有-8-C.不利民营铁路发展D.利于救亡图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清末改革中对于铁路的发展控股要求华商必须占一定股份,从而有利于民营铁路发展,对于外来侵略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救亡图存,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抵制外国侵略,不利于外国资本输出,A错误;材料不是主张铁路国有政策,B错误;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民营铁路发展,C错误。15.1907年到1911年之间,著名的进化团和春阳社先后演出过《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东亚风云》、《共和万岁》等剧目。这些剧目反映出当时A.民族危机大大加深B.民主共和理念得以传播C.以政治情绪为宗旨D.大众娱乐生活更加丰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07年到1911年之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剧目以当时人演当时事,皆以反映当时政治情绪为宗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危机,故A项排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得以传播,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大众娱乐生活的状况,故D项排除。【点睛】“1907年到1911年之间”是关键时间
本文标题: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练习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