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哈师大附中2017级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导致统治者下层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如此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分封标准,也没有涉及世卿世禄制度,且根据所学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故D项错误。2.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答案】B【解析】材料“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体现了史家的研究的审慎,排除A;由-2-“奴隶和平民……等二十多个类别”,可见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故选B;商代时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排除D。3.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统治者借家族伦理强化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所给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故B项错误;从所给材料看,只是体现了所涉及的人物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从本质上看,也就是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故C项正确;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4.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A.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B.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C.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D.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答案】B【解析】-3-“官山海”政策是在抑制私商,所以也就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官山海”政策只是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而非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管仲改革使齐国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是私有制,不存在国有化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抑制私商而非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官山海”政策是实施制盐业和冶铁业的国家垄断性经营,实施食盐和铁器的国家专卖,该政策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出现,发挥了“抑商”成效,对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5.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该思想家意在强调A.后世必然优于前世B.人生来本性是恶的C.小国寡民社会的优点D.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答案】A【解析】根据“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可知,该思想符合法家的思想,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后世必然优于前世,A正确;材料与“人生来本性是恶的”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小国寡民社会的优点”,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紧扣关键信息“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结合法家的思想特点分析解答。6.《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4-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答案】D【解析】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排除C;材料“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故选D。7.下表为《左传》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所体现的相同思想是A.民贵君轻B.重民轻神C.天人感应D.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三则材料均体现了对“民”的重视,以民为本是其相同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和C项在表格中均没有具体体现,排除;表格中的第一则材料没有涉及“重民轻神”的思想,排除B项。8.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由此可知A.秦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B.秦始皇喜欢游历C.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D.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答案】C-5-【解析】“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表明秦朝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C正确;秦的治国理念是法家思想,A错误;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抓住关键信息“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分析解答。9.秦代竹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的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10.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推行均输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这一举措A.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B.维护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实现了国家对物价的管制D.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答案】A【解析】从汉武帝实行的措施上看,这种经济手段市政府宏观控制市场的一个方式,实现了政府主导-6-经济运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能够直接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没有分析到问题的关键所在;D选项与此无关。11.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承秦”实行郡县制;“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从而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尚未出现”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因为暴政而亡,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未能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点睛】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1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青铜器铭文元和四年壶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永和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口口□钟,重口口斤。直(值)钱七-7-千二百。宜用延熹钟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口口口成雷口口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口口富贵宜田家口意口长生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重农抑商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工艺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和四年壶”“永和钟”“延熹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青铜器生产情况,是手工冶金的生产工艺,故C正确;材料“吏人得之,致二千石”“直(值)钱七千二百”“真(值)钱二千四百”可以判定产品是面向市场而生产,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排除A;材料是青铜器的铸造与销售情况,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排除B;材料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无关,排除D。1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经济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8-14.下图是《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有人据此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当时社会动荡,人们饮食不讲卫生B.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文化C.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成果D.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魏晋汉人胡食”可知,图片反映了魏晋时期,汉人吸收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体现了民族融合,C正确;图片无法得出社会动荡的信息,排除A;“魏晋汉人胡食”反映的是汉人吸收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对汉人的影响,无法体现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统治,排除D。15.《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由“诸郡中正”和材料所述时间“曹魏咸熙二年(256年)”可知,这时所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沽身劳谦”、“信义可复”等信息反映的是选举人才的标准为儒学理念,故选A而排除C;题干所述是对中正官选举人才标准的规定,而不是是否严格,故排除B;D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9-16.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