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南省岳阳七中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湖南省岳阳七中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羡(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C.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提供补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干预消灭了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视国美不足而御其财物”“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政府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增加粮食生产,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政府对市场的调整2.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对先秦经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讦之处。唐代以降,政府下令编纂《五经正义》,去“异端邪说”,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一变化A.有利于儒学融合其他学说B.推动儒学政治地位提升C.有利于扩大唐代统治基础D.导致后世儒学发展僵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在魏晋南北朝注疏家派别林立、互相攻讦不休的背景下,以官方为标准,展开了统一经学的行动。这对于当时儒学内部派别纷乱的情况有改善作用,将其纳入科举范围则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是儒学内部的统一,并未提到其他思想流派;C选项错误,该举措并未扩大唐代的统治基础;D选项错误,统一经学并将其纳入科举范围与儒学发展僵化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3.杜甫在赠与好友曹霸的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为显示对曹霸特别的敬意,开头的第一句就是“将军魏武(魏武帝曹操)之子孙。”苏轼说:“在酒馆里,会有许多说评书的说到三国,听到曹操胜利,人们会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A.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不同B.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C.历史真相随时代变迁日益清晰D.普通民众对官修史书缺乏信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杜甫……为显示对曹霸特别的敬意,开头的第一句就是‘将军魏武(魏武帝曹操)之子孙’”可知杜甫非常尊敬曹操及其后世子孙;而据材料苏轼说“听到曹操胜利,人们会哭”可知,宋代民众对曹操没有好感,原因是不同时期人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存在差异,故A项正确。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水平的确不同,但这不是影响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排除;历史真相有时不会随着时代变迁日益清晰,故C项排除;材料未谈及民众对官修史书的态度,排除D项。4.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官家”,而且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识,这表明宋代A.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B.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皇帝……是‘官家’……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反映了宋代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道理”,说明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故A正确;“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宋代封建等级制度并未趋向解体,而且材料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宋代经济发展的信息,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学生应该结合所-3-学知识从理学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答案。5.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折杖法”的使用A.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C.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D.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可知,宋朝为了缓和矛盾,对原来严厉的刑罚措施进行了改良放松,体现了宽减刑罚的精神,故选B。“折杖法”的使用与中央和地方这对矛盾无关,排除A;宋朝是在隋唐制定的“封建制五刑”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并没有自立新的体系,排除C;宋朝对大臣的惩罚措施虽然已经适当放松,但是臀杖比原有的方式更加折损大臣的颜面,使其精神上遭受到严重打击,这与D项的说法相反,排除。6.《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答案】D【解析】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排除C;材料“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故选D。-4-7.下表为《左传》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所体现的相同思想是A.民贵君轻B.重民轻神C.天人感应D.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三则材料均体现了对“民”的重视,以民为本是其相同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和C项在表格中均没有具体体现,排除;表格中的第一则材料没有涉及“重民轻神”的思想,排除B项。8.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由此可知A.秦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B.秦始皇喜欢游历C.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D.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答案】C【解析】“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表明秦朝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C正确;秦的治国理念是法家思想,A错误;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抓住关键信息“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分析解答。-5-9.秦代竹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的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10.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推行均输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这一举措A.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B.维护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实现了国家对物价的管制D.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答案】A【解析】从汉武帝实行的措施上看,这种经济手段市政府宏观控制市场的一个方式,实现了政府主导经济运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能够直接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没有分析到问题的关键所在;D选项与此无关。11.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6-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承秦”实行郡县制;“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从而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尚未出现”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因为暴政而亡,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未能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点睛】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1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青铜器铭文元和四年壶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永和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口口□钟,重口口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延熹钟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口口口成雷口口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口口富贵宜田家口意口长生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重农抑商的实施状况-7-C.手工冶金的生产工艺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和四年壶”“永和钟”“延熹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青铜器生产情况,是手工冶金的生产工艺,故C正确;材料“吏人得之,致二千石”“直(值)钱七千二百”“真(值)钱二千四百”可以判定产品是面向市场而生产,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排除A;材料是青铜器的铸造与销售情况,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排除B;材料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无关,排除D。1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经济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14.下图是《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有人据此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当时社会动荡,人们饮食不讲卫生B.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文化-8-C.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成果D.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魏晋汉人胡食”可知,图片反映了魏晋时期,汉人吸收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体现了民族融合,C正确;图片无法得出社会动荡的信息,排除A;“魏晋汉人胡食”反映的是汉人吸收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对汉人的影响,无法体现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统治,排除D。15.《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由“诸郡中正”和材料所述时间“曹魏咸熙二年(256年)”可知,这时所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沽身劳谦”、“信义可复”等信息反映的是选举人才的标准为儒学理念,故选A而排除C;题干所述是对中正官选举人才标准的规定,而不是是否严格,故排除B;D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16.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答案】C【解析】-9-【详解】
本文标题:湖南省岳阳七中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