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强调的是()A.宗法制B.郡县制C.三长制D.科举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理解到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在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宗法制,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2.《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秦始皇)……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有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B.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由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建立了一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官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服从于中央统治,是官僚政治的体现,不具有贵族政治色彩,排除A。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自主性受到削弱,排除C。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并非为秦始皇首创,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等,结合郡县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2-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材料中“□□□”指代的政治机构是A.汉代“外朝”B.唐代门下省C.宋代政事堂D.元代的行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意思相符,故设问指代的政治机构是唐门下省,B项正确。汉代“外朝”是三公九卿制,尚未出现中书省等机构,排除A。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与材料不符,排除C。元代的行省制度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4.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①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②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③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④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具有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3-职能,①正确。从材料“以平允庶政”和“断不至有权臣”体现出两者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②正确。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而不是由内阁、军机处统帅六部,③错误。材料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描述,两者都有利于加强皇权,并未体现出扩大了统治基础,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点睛】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意思,结合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史实,紧扣设问即可知道答案。5.“他们……将26类160余种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材料所评价的条款出自于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将26类160余种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英国获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A项正确。《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权利进一步丧失,与材料不符,排除B。《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与材料不符,排除C。《辛丑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他们……将26类160余种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南京条约》的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福昌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在《申报》上为新推出的产品刊登的广告。此后,公司的该产品深受民众欢迎。这反映-4-①该公司具有较强的产品营销意识②民众中有较普遍的抗日救亡情结③日本在危机刺激下已然全面侵华④政府对侵略行径有明确抵抗措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九·一八香烟”“东北沦陷,吸此香烟,勿忘光复”等信息可知,该公司借日本侵华的事件宣传公司产品,号召民众抵制日本;故该公司具有较强的产品营销意识,①正确。由该公司广告宣传抗日,该产品深受民众欢迎可知民众中有较普遍的抗日救亡情结,②正确。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③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行为,而是民族工业公司广告,无法推断出政府对侵略行径有明确抵抗措施,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7.《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记载:“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将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该会议召开于A.上海B.遵义C.延安D.北京-5-【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会议将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遵义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与上海、延安、北京不符,排除ACD。【点睛】本题属于识记型选择题,掌握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8.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新蜀报》的社论写到:“华北方面,我军采取英勇的攻势,所获战果,最为伟大,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该社论评论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百团大战D.平津战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可知是1940,由材料“华北方面”、“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等信息可知是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与材料不符,排除A。太原会战是1937年10月至11月,中国第二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与材料不符,排除B。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9.假如你生活在1895年的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个军队与日本侵略者作战A.丁汝昌的部队B.刘永福、徐骧的军队C.义和团D.朱德的部队-6-【答案】B【解析】【详解】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和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抗击日本的侵略,B正确;丁汝昌的部队是黄海海战抗击日本的部队,A错误;义和团是1898年兴起,C错误;朱德的部队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错误。10.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而非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已经是历史潮流,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当然不能起决定作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11.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B.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7-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A正确,排除。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B正确,排除。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排除。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共二大12.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材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A.对农民穷困和痛苦生活表示同情与关注B.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C.以组织、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D.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答案】B【解析】“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说明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再结合材料中有关农民的境况,说明农民还是革命的坚定支持者。材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故选B。A是材料内容的直接体现,其主要认识是农民的作用,排除;C、D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皆排除。13.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B-8-【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地图识读能力,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在陕北吴起镇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是在甘肃会宁,观察地图图中①为吴起镇,②甘肃会宁,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红军长征14.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应该发生在A.甲午战争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为了转移国内经济负担,在中国战区奉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发行没有储备金的伪钞,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C选项符合题意。甲午战争日军未占领北平,A选项排除。国民革命是国共两党合作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战争,B选项排除。解放战争时期日军已经投降,D选项排除。15.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正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场景出现在()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B.日本无条件投降后C.改定新约运动中D.渡江战役胜利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由材料中“‘和平永奠’的牌楼、胜利屏、大红‘V’字、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此场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
本文标题: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