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六安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安徽省六安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題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A.男性与女性均成为受祭对象B.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和贵族分封制C.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D.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王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表明商代已经有了祭祖体系,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体现,C项正确;“男性与女性均成为受祭对象”不是材料的中心内容,A项并非本题的主旨;材料中没有涉及“分封制”,B项错误;商代还没有形成“专制王权”,D项错误。2.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没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答案】A【解析】“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的信息说明天子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A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集权统治,B错误;C属于宗法制的特点;D属于分封制的影响,排除。-2-3.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这一变化反映出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答案】C【解析】庙制的简化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这一变化反映出皇帝制度逐步稳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佛教的兴盛并非材料的主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观念并未日益淡化,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4.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人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宋朝这些措施A.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B.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C.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D.防范了宗室交结士大夫【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人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结合所学可知,这使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宗室成员也有机会凭借自身的努力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赢得了士大夫的认可,并逐渐融入士大夫群体,体现了宋朝理性施政的精神,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朝允许和鼓励宗室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士大夫群体,与科举程序的公正性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涉及的是宗室子弟,与平民无关;D选项错误,这些措施不能防范宗室结交士大夫。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5.《明史.职官志》载:明朝中期以后,“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这种现象反映了-3-A.宦官内阁彼此倾轧B.决策权力趋于异化C.相权膨胀威胁皇权D.政局混乱皇权失控【答案】B【解析】材料中“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说明明朝宦官控权力较大控制了内阁,这体现了决策权逐渐走向异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决策权控制在宦官手中,故A项错误;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错误;内阁制度的发展,体现出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点睛:“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宦官权力增强。6.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对英国提出的要求清政府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规定仅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自由贸易的问题,与国家领土主权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可知清政府允许内地商民按照规定进行贸易活动,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有所松弛,并未厉行;C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同意实行“协定关税”,材料中并未体现“协定关税”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7.1901年1月,慈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助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材料表明清末新政A.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B.抵制了革命思想的传播C.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D.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答案】A【解析】【详解】由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督办机构,任命官员,“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切实推行新政,可知这些活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A项正确;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客观上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B项错误;导致革命形势高涨的是预备立宪的骗局,C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起到强化“皇帝”独裁的作用,D项与史实不符。【点睛】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8.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的机构来承接。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答案】B【解析】“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说明受到传入儒家思想影响,国人思想具有天朝上国思想,外交部出现很晚,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A.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B.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5-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D.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各种团体政党的纷纷建立,推动中国民主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与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而不是反映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政党斗争影响中国政治走向,不能说决定,排除。10.1933年7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御辱抗日,绝非以武力可与之竞胜,亦非以外力可以牵制,此时唯有在内政社会教育制度中,即国民军事教育与团练保甲之中,积极努力行之五年,由小而大,则或有万一之效也。”这反映了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C.日本侵华改变了中国政局D.蒋介石已经有了抗日的筹划【答案】D【解析】1935年华北事变国内阶级矛盾才让渡为中日民族矛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攘外必先安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国内政局的变动,排除C;材料“在内政、社会、教育制度中,即国民军事教育与团练保甲之中,积极努力,行之五年,由小而大,则或有万一之效也”,故选D。11.1948年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土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回应者寥寥。这表明A.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逆转B.辽沈及平津战役胜利结東C.国民党在政治上被日益孤应D.政治协商会议有广泛代表性【答案】C-6-【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向往解放区,对蒋介石的计划少人回应,表明了国民党在政治上被日益孤立,C项正确;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土对国共两党的不同态度,不能表明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A项错误;平津战役在1949年初胜利结束,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供参与政治协商会议的阶级阶层的情况,D项错误。1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代表参加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为副主席。这表明A.该会议开创了实行多党制的先河B.该会议践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統一战线组织D.该会议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1949年的政协会议的代表组成和选举出的领导人的身份阶层,可知政协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阶级参与的会议,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会议,并不是多党制,A项说法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成为人民民主统-战线组织,并在改革开放开始以后,逐渐发展成爱国统一战线,C项错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只能说明会议的民主主义原则,D项错误。13.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其原因是A.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7-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D.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已经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所以快速增长的原因不是因为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故排除A项;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故排除B项;两岸均认同的是“一个中国”原则,而不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只是大陆方面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故排除D项。“一个中国”共识于1992年达成,又称“九二共识”,由此推动了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故选C。【点睛】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久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14.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一方面,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作,扩展了中国对外交流的空间,故A正确;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外交仍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B错误;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美苏两极格局,C错误;20世纪60年代我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仍然是紧张的,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8-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联系所学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分析解答。15.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特别强调讲义轻利,是中国传统义利观在外交上的新应用,说明其外交思想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A正确;外交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B说法不准确;材料没有体现独立自主的外交观念,C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材料信息得出,新时期外交思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标题:安徽省六安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8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