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四校(恩施一中、利川一中等)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湖北省四校(恩施一中、利川一中等)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2019年1月24日下午16;10-17:40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在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变化。西周分封制时期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先秦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层的区分并不稳定,出身卑微的人能得到-2-重用;而魏晋时期士族门阀高度发展且掌握权力较大,此时选官则更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背景,说明魏晋时期阶层固化影响到官僚政治,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达了社会阶层关系变动和选官制度变化的联系,没有涉及到宗法思想,排除A。材料中没有反映儒学的相关内容,更没有体现君臣关系,排除B。材料中体现先秦时期,身份卑微之人可有所作为,并不能体现“天下大同”;而魏晋时期强调官吏的出身背景,也不能完全反映出“社会不公”,排除D。3.近几年最受瞩目的国产古装电视剧,肯定非《甄嬛传》和《琅琊榜》莫属。随着这两部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家国一体B.嫡庶有别C.宗族制度D.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家国一体是指国家与帝王的关系,这与题干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嫡庶有别是指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決定政治地位和财产的继承,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子嗣夺嫡与后官争宠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故B错误。宗族制度是古代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时期,故C项错误。【点睛】抓住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制度,母以子贵。4.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士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打击贵族势力C.使人民获得了自由D.加强中央集权-3-【答案】D【解析】【详解】“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说明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说明所有的贵族都没有管理人民和得到封地的权利了,这样就等于说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为D。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秦朝推行全国的,不是创新,A错误。打击贵族势力不全面,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民获得自由,排除C。【点睛】要求学生结合郡县制的内容和作用来分析材料,抓住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疑问这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5.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被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故D的表述与史实不符。6.根据如图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4-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强调此时废中书省,权分六部,废除行省,权分三司,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朝的机构调整,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7.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A.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B.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C.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分配的信息,A排除;由材料“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可以得出,所述为梭伦改革。结合所学,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选B;C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作用,排除;D是伯利克利改革的作用,排除。-5-8.《法律总结》第二篇第一条指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对材料中前后两个法律解释正确的应该是()A.前者指习惯法,后者指成文法B.前者指成文法,后者指习惯法C.前者指公民法,后者指万民法D.前者指万民法,后者指公民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可以不认可外邦人。万民法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把外邦人归入,使他们也成为法律主体。因此这里的“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分别指的是公民法和万民法。其他成文法和习惯法并没有在这里讨论适用范围问题。因此选择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征、原则9.有人认为,罗马法“实质上属于市民阶级,而组,他们本身所学的、所教的和所应用的法律,按其性质来说,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其意在表明罗马法A.创立者是早期资产阶级B.主要针对封建势力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D.后来成为反封建的武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虽然为奴隶制时代的法律,但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过程中正是看到罗马法的精神所在,故利用其作为反封建的工具。故D正确。古罗马是奴隶制社会,当时没有资产阶级。故A错误。古罗马是奴隶制社会,没有封建势力。故B错误。材料没有揭露和批判私有制的罪恶,C错误。【点睛】认清罗马法所属于的时代以及当时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6-10.1688年“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据此可知英国内阁A.使议会能够有效监督行政权力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C.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D.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王国无力也无意于行使行政权,而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弊端,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故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发挥的是桥梁的作用,并不是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故排除B。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解決是在国王彻底丧失行政权之后,故C错误。【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一个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其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11.《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由民选产生”。上述规定体现了以下哪些原则A.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原则B.自由平等、分权制衡、中央集权原则C.民主原则、分权制衡原则D.联邦制、民主集中制、自由平等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总统由民选产生”体现了民主原则;“总统可否決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防止了独裁现象的出现保证了民主,故答案为C。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没有体现民选问题,故排除A。BD中的自由平等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着重考查对美国宪法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的理解,-7-12.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宪法,其中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A.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专制B.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普鲁士所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故B项正确;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中君主权力过大,具有半专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说明君主拥有实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点:【名师点睛】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比较:(1)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2)不同点:①君主方面: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不掌握实权;而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实权,具有专制主义色彩。②政府方面: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与内阁一起对议会负责;而德国政府的宰相由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③议会方面:英国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限制王权;而德国议会只拥有制定法律和批准预算的权力,对政府和皇帝没有监督权。13.在近代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华殖民地化加深的明-8-显标记;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对以上材料反映的史观,排列正确的是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B.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C.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答案】C【解析】【详解】“在近代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华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体现的是革命史观;“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体现的是文明史观;“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是现代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体现的是全球史观。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4.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
本文标题:湖北省四校(恩施一中、利川一中等)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5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