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班,含解析)
-1-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班,含解析)一、选择题1.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商品经济极端落后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材料中的俗语“丑妻薄地破棉袄”正反映了这种小农经济的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丑安薄地破棉袄”并不能反映农民的生活富足,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极端著后,而是体现小农经济的特征,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地位的信息,无法推断处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D不符合题意。2.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B.冶铁C.纺织D.制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可知,水排用于制造农具,属于冶铁工具;“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是指水排利用水力运转,节省人力,而非用于灌溉;故排除A,B正确。纺织业和制瓷业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3.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表明洋务运动-2-A.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D.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B项正确。兴办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不是“柳”的体现,排除A。兴办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不是“柳”的体现,排除C。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但与设问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B。4.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A.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最大意义。所以“分水岭”的含义是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5.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铁犁牛耕B.重农抑商C.小农经济D.闭关锁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3-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属于耕作技术,不是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原因,A项错误。B项提及的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不属于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的原因,故错误。D项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不符,故错误。6.“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花成为经济作物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棉花一直都是经济作物,这不能成为材料中棉花地位变化的前提,B错误;商品经济发展对丝、麻、棉都适用,排除C;从材料中不能判断是否有政府推广,排除A;由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极大地推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手工业·棉纺织业7.官营手工业在我国手工业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被私营手工业取代主导地位是在A.唐朝B.明朝C.元朝D.宋朝【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分为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其中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ACD都属于明中叶以前,故与题意不符,错误。8.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②“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③“……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4-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可知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发生在明朝。根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描写的是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根据材料“……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可知是明朝市镇的发展。根据材料“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可知是唐朝城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控制。综上所述,①③为同一朝代,故排除ABC,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弄清四则材料出现的时间,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同一朝代”,逐一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9.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为本题主要考查点。A、D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桑麻”的含义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衣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黄金珠玉不能与之相比。这突出反映了重农思想以及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情形之下商品经济不被当时的社会重视和认可,C项与题意相符,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0.李伯重教授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指出1550年开始(明朝的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再到清朝的前期,我国出现早期工业化。我国的早期工业化-5-A.成功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主要的生产方式表现为官营手工业C.促进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经营D.拓宽了江南工业化地区农民收入渠道【答案】D【解析】明清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没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早期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革命前的工业化,主要体现在私人手工业规模的扩大,生产分工合作加强,直接排除B、C两项;我国早期工业化的主要原料多与农产品有关,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11.根据下列图表判断以下论断错误的是区域西汉唐(752)南宋明朝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黄河中下游地区3825642.82889832.34754153.22121730.4淮河地区787115.21213723.42365045.63927575.7A.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呈上升趋势B.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表中变化有密切关系D.到明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答案】D【解析】-6-【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已完成了南移的过程而不是明朝时。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题干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由西汉时总人口38265(人)到明朝时只有21217(人),而江淮地区则由西汉时的7871(人)增至明朝时的39275(人),呈上升趋势;根据所学可知,因为北方战事较多,为躲避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所以南方人口总数、密度不断增长;人口密度南方逐步超过北方,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表现。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和表格数据变化,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2.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井田制遭到破坏B.均田制的实施C.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D.“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答案】D【解析】“兼并之家多”是导致“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的原因,而造成“兼并之家多”的原因则是北宋时期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故选D;A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BC中的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已经不再实行,故排除A、B、C。13.“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答案】C-7-【解析】【分析】儿歌中显示是骑着毛驴去赶集,按理来说应该是在农村,因为城市里肯定不能骑着毛驴出行,故集市应该设在农村,草市就是在农村,故C项正确,AB项排除;题目中没有提到夜里去赶集,故不能说是夜市,夜市一般指的是城市中的市,所以排除D。【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4.关于中国古代的纸币“交子”的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交子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B.其出现完全取代了其它的货币C.交子最初由北宋政府发行的D.其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把握。“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A错误,并非广泛流通。B错误,它不可能取代传统的白银和铜钱。C同样错误,它最早流通于民间。它的出现,便利了商贸,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D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15.“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A.发明缂丝技术B.推动棉纺织业发展C.开始养蚕缫丝D.改变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8-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所以B符合题意。而A是丝织业,显然不正确。C出现于古代社会早期,可排除。D现象出现于明朝中叶以后。随着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综上,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16.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陶瓷业发展。白瓷、青花瓷出现较早,珐琅彩在清代才出现,故排除ABC,选D。点睛:此类题目的思路是要确定最晚出现的文物的年代,由之确定选项。17.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扬州之所以好,是因为在这里可以通过经营盐业和典当业等而变得富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学而优则仕”和“读书求功名”的传统观念。故本题应选B项。AD不符合明清加强重农抑商的事实,C夸大了官员经商现象。【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8.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9-造船舰,还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班,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5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