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一、单选题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是儒家的经典。中国古代以宗法制为纽带的家族成为自成一体的微型邦国,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以宗法血缘治理家庭,直到治国、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宗法制度。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宗法制度从夏朝确立,发展于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步形成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这一时期,“大宗在政治上享有特权”。这里的“特权”主要是指A.对国家的统治权B.对宗族的统治权C.对封邑的统治权D.对民众的统治权【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宗法制形成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A项是周王的权利,排除;CD项是各级贵族的权利,排除。-2-3.【加试题】《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A.没有遗址佐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考古发现肯定比文献史料有价值D.《周礼》等书籍历史研究价值不大【答案】B【解析】“《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家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表明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故B正确;AB表述太绝对,错误;书籍历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D表述错误,排除。4.“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3-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5.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A.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B.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答案】B【解析】“春牛”民俗文化和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农耕文化分不开,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的牛是相当重要的畜力,故B正确;“春牛”文化主要和农耕文明相关,铁犁牛耕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之一,A因果倒置,排除;“春牛”文化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春牛”文化是民俗文化,和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关系不大,排除D。6.《民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含义是不违农时,掌握土壤条件,则会使农业生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选A;材料也强调因时制宜,所以B表述不全面,排除;材料突出要尊重自然规律,排除C;材料无关精耕细作,排除D。7.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制农具。在热河兴-4-隆的古代冶铜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这说明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B.铁器己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C.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D.货币和文字的使用己相当普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考古现场出土的铁制农具说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进而可以推断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所以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铁器在全国普遍使用的内容,所以B项错误;也看不出铁器取代青铜器的证据,所以C项错误;货币和文字的使用普遍与否与材料无关,所以D项错误。点睛:铁制农具的产生使社会生产力产生飞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使封建生产关系逐步得以确立,精耕细作成为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8.中国古代臣下上帝王奏章中往往使用“昧死上言”“冒死陈闻”“臣有斧质之罪”等词。如秦朝丞相王绾、御史大夫李斯等上书建议用最尊贵的“泰皇”为帝号也要称“臣等昧死上尊号”。这表达了A.臣子张扬道义的抗争精神B.权威文化的绝对服从意识C.对无道君主的恐惧和懦弱D.古人谦虚谨慎的处事态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文字“中国古代臣下上帝王奏章中往往使用‘昧死上言’‘冒死陈闻’‘臣有斧质之罪’等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达了权威文化的绝对服从意识,即至高无上的皇权产生的影响,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臣子的抗争精神、对君主的恐惧和谦虚谨慎的处事态度,ACD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9.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5-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有事请也,必以书”“但以文案为务”,说明政事运行和公务处理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反映出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错误,规范化制度化的权力运行不能认为是体制僵化;D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10.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规定是为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对官府的主管官员的任职和调动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预防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即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11.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B.体现对农业活动的重视C.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可见,统一度量衡打-6-破了春秋战国以来度量衡混乱局面,便利于各地区的交流融合,故选A;统一度量衡是从经济社会角度来巩固统一,故排除B;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故排除C;统一度量衡,不能成为统一国内市场形成的标志,排除D。12.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B.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C.(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D.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答案】B【解析】“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属于历史叙事,故A错误;“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属于历史解释,故B正确;“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属于历史叙事,故C错误;“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也属于历史叙事,故D错误。故选B。13.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秦郡县制郡——县二级制汉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东汉末期:州——郡——县二级制三、级制A.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B.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7-D.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显示汉代地方制度实行郡县制或者州郡县制度都是延袭秦朝的郡县制,虽然在汉朝的时候有所改变,但是基本上政治体制保持了稳定性,故A项正确;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时期已经产生,故B项错误,西汉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在局部又实行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体制并非发生的质的变化,而是郡县制基础上的发展,故D项错误。14.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C.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D.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可知,法律规定对不廉洁、不胜任的官吏予以免职,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增强中央权威、突显皇权至上,排除AB;材料信息与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无关,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分析解答即可。15.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传统农业的再生产形式有落后性B.我国粮食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C.我国重视农业的政策具有持续性D.传统的科学技术不能提高生产率【答案】A【解析】可以看出从战国到汉武帝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的亩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远没有人-8-口增长数目快,因此可以看出传统农业的发展缓慢,形式具有落后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没有挖掘到材料本质;C选项材料体现不出;D选项说法错误,在封建社会时期,这些科技对生产是有所提高的。16.据资料统计,唐代文职官员中科举出身者约占38%,《旧唐书》传主1590人,有科目者531人,占33.39%;传主四品官以上有1246人,有科目者占36.68%,都不过40%,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据此可知,唐代A.注重选拔综合型的人才B.封建门阀制依然存在C.科举制阻碍阶层流动D.官吏来源方式多样化【答案】D【解析】【详解】科举出身者占比较低,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这说明唐代官吏来源方式多样化,故D正确;科举出身者占比较低,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这并不能说明唐朝注重选拔综合型的人才,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门阀士族势力在唐代文职官员中的比例,不能说明封建门阀制依然存在,故B错误;科举制有利于阶层流动,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进
本文标题: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6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