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完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社会的解体B.私有制的产生C.国家的建立D.王位世袭制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联系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现的“天下为家”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产生,故B项正确;《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先有私有制产生才有国家的建立,而不是先有国家的建立,故C项错误;私有制的产生才有“天下为家”,王位世袭制是国家形成的一个特征,不能说王位世袭制是“天下为家”出现的原因,故D项错误。2.西周的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商代方国林立,西周则有许多诸侯国。然而,商代的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西周的诸侯国则多是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A.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B.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C.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D.血缘关系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答案】C【解析】商代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纽带,具有很强的独-2-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以血缘为纽带,确定了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国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故选C项。商代方国臣服于商王,商王的地位高于方国首领,不选A项。周代封国虽然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但周代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B项夸大了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选B项。虽然西周诸侯中王族占了大多数,但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血缘关系已经影响了国家政权,所以不选D项。3.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下图,鲁国位于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分封制下的鲁国位于今日的山东省。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西南部。故答案选B。①是齐国;③是燕国;④是楚国。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3-B.西周的宗族观念浓厚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D.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来看,周代的政治具有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周的宗族观念问题,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故C正确。6.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利于邻里和睦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D.深受宗法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D项正确;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A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4-权至上,故B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点睛】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7.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候为郡县,不世官。”材料中的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D.形成大一统的格局【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可以看出周代政治制度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故A、B、C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是在秦朝时期,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的分析理解。8.公元前221年,秦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该时间可表述为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3世纪早期C.公元前2世纪末期D.公元前3世纪末期【答案】D【解析】-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可换算为公元前3世纪末期,故D项正确;公元前2世纪早期指的是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70年,故A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早期指的是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70年,故B项错误;公元前2世纪末期指的是公元前130年——公元前100年,故C项错误。9.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边王朝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B.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迅速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从“以血缘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到“分封的王国”再到“统一的大帝国”,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逐渐增强。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这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中“完全”一词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管辖逐渐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并未涉及皇帝制度的内容;D选项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0.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6-【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11.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B.体现皇权独尊地位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D.震慑分裂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A;B、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企图通过分封巩固统治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统治;根据材料“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无论是西周分封制,还是西汉的封国制,最终都导致了分裂割据,排除B;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13.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7-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知,汉初高祖刘邦既保留了西周的分封制,又实行了秦朝的郡县制,即“郡国并行制”,故选D。A项为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察举制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不是地方的行政制度,且其与材料的时间也不相符合,排除B;汉武帝时期,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重用侍从、秘书等,建立了中朝,以削弱相权,故C项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排除。14.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重用内廷近臣和频繁任免丞相的措施,直接用意是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分割相权以加强集权,而是强调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B项错误。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一个途径,而不是其频繁任免丞相的用意,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僭越皇权的信息,而是强调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D项错误。15.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B.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8-C.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D.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相权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宦官和外戚才得以通过皇帝的信任而掌控大权,C项正确;皇帝权力衰微是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政的影响,而非根源,A项排除;宦官专权与宗族观念没有必然联系,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权力,没有涉及地方权力,D项排除。所以选C16.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A.取代皇权政治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确保政权稳固D.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皇权,故D选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了“共天下”,而不是取代皇权政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具有一定威胁,而不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故B选项错误;东晋门阀士族势力强大,独立性强,不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故C选项错误。17.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汉朝的中朝B.唐朝的门下省C.宋朝的枢密院D.明朝的内阁-9-【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要破格提拔刘士泾为太仆卿,其诏书遭到给事中官员的驳回,皇帝只好再向给事中官员解破格提拔刘士泾的
本文标题: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6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