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试题(含解析)
1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人多占卜,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以至于生育等,几乎无事不卜;将所卜之事及应验情形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由此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这反映出商朝时期A.珍藏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B.形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C.具有贯通古今的历史观点D.编辑了最初的历史典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所卜之事及应验情形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由此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表明商朝时期珍藏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体现形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排除;C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具有贯通古今的历史观点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只是表明商朝时期“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没有反映编辑历史典籍,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2.《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A.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B.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C.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2D.国君巡守应成为常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礼崩乐坏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民本的重视,与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无关,B选项排除。国君巡守应成为常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答案】A【解析】【详解】古人认为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因此秦朝的强制剃除头发等刑罚才属于耻辱刑,才能起到惩罚罪犯的作用,说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B项;秦朝时期法律更加严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规定,没有涉及法律的执行,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等处罚措施作为耻辱刑的原因,是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法律中规定这样的刑罚手段是受到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据此来确定正确答案。4.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B.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C.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答案】B3【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这显然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中正官选拔人才的依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九品中正制收回的地方选拔人才的职能,却并未否定地方官员所有的特权,排除C;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注重门第高低,排除D。5.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C.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D.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他的职权是皇权的延伸,故尽管刺史位卑但权重,C项符合题意。刺史只负责监察,并不具体管理地方,排除A;B项只看到了表面,郡国守相畏惧的不是刺史权威,而是其背后的势力,排除;造成材料这种状况的是因为刺史的监察职能及其背后的皇权,并不是因为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排除D。6.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答案为A选项。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而非三公制度,B选项排除。最高决策权是皇帝而非门下省,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D选项排除。47.表: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科目年代出身618至649650至683684至709710至732733至755756至779780至805806至826827至846847至873874至906合计进士士族31434322337457212112870589寒族25211971115211849132此表反映出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士族出身官员的所占比重可知,世家大族仍有巨大的优势,B正确。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A排除。材料与社会阶层分化无关,C排除。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科举制并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D排除。8.宋太祖曾鼓励功臣宿将:“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宋太祖此举旨在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5【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鼓励功臣宿将追求财富目的是为了避免君臣之间无所猜嫌,可以起到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但是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C项错误;宋太祖的行为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A项排除;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宋太祖的行为属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权战胜相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符合题目设问的观点,故答案选择D项。【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0.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A.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B.宣扬公民平等参政C.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6D.直接民主弊端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等信息可知,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必须履行责任,没有体现平等,B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没有体现限制个人自由,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必须履行公民的责任,没有体现直接民主,D错误。11.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答案】A【解析】在古雅典,公民大会最主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雄辩的演说是政治家赢得公民支持得主要方式.所以这一现象是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产物,故选A。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雅典民主政治。12.在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产生,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这是因为A.军人实际上控制着国家B.雅典军人享有崇高威望C.军事事务需要专人执掌D.军职比行政公职更重要【答案】C【解析】【分析】雅典军事官员不同于行政官员,他们需要有较高的军事才能,要面对战场多变的环境,需要在战场上有更大自主权执行职务,需要承担起保家卫国、对外殖民的重任,而这些并不是能通过抽签就能选出理想的人选的,因此雅典的军事首领不是通过抽签而是通过举手表决产生,并且只要有足够的军功,就有可能连选连任。故C正确。7【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3.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A.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B.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C.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D.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可得出意大利人作为非公民,与罗马公民的不平等,A项正确;这些斗争源于罗马法只保护罗马公民,外邦人非公民得不到保护,与贵族世袭特权无关,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罗马公民与外邦人非公民的矛盾,与公民和贵族的矛盾无关,C项错误;这些斗争源于非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D项错误。14.阅读下面的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表,其中两类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B.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C.三权分立机制逐渐被破坏D.议会受内阁的影响在加强【答案】D【解析】【分析】8【详解】议会对政府提案的限制约束越来越少,体现出内阁对议会的影响逐渐加强,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排除A;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与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关系不大,排除B;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并无明显的分权制衡,英国国情是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内阁对议会负责,君主权力逐渐被架空,排除C。15.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A.反映内阁对总统权力的制衡有限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职责不明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总统与内阁成员之间是个人关系,甚至是一种雇佣关系,内阁成员不可能否决总统的某项政策。所以,A和C表述错误,故排除。美国的分权制衡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牵制与制约,材料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故排除B。通过排除法,选择D。【点睛】本题要知道什么是三权分立,美国总统与内阁的关系。美国内阁只是总统的一个咨询、顾问、磋商的机构。美国内阁成员则不能是议员,也不对议会负责,国会也没有倒阁权。美国总统与内阁成员之间是个人关系,甚至是一种雇佣关系,内阁成员不可能否决总统的某项政策。16.某宪法赋予总统有较长任期,并拥有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极大行政权,但总统提出的法案都必须经过政府部门部长的签字,而部长则对立法机构(参议院)负责。据此判断,该宪法是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D.法国1875年宪法9【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总统有较长任期”,“总统提出的法案都必须经过政府部门部长的签字,而部长则对立法机构(参议院)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正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D项正确;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没有总统,A项错误;美国总统提出的法案不需要政府部门
本文标题: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6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