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单元限时集训(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这客观上反映了()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C.斯大林模式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D.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A[本题考查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根据“1929-1930年”“1931年”可知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再根据“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可知美国为了寻求商品销售市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与苏联发展贸易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美苏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状况,看不出两国贸易关系是否相对稳定,故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的影响力,故排除C项;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2.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这说明该计划()A.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B.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C.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C[本题考查胡佛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胡佛在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的措施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有限干预,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该计划的实行效果,故D项错误。]3.1933年6月,有人评价罗斯福:“当经济危机不断恶化的时候,尽管数百万人对他恨之切切,但更多的人对他热爱万分,将他视为救世主——天赐的弄潮儿。”这是因为他()A.实行改革增强了国民的自信心B.固守“自由放任”的政策C.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性质D.解决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A[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2-机,增强了国民的自信心,故A项正确;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抛弃了传统“自由放任”的政策,故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美国的社会性质,故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排除D项。]4.二战后,西方工业结构发生了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如钢铁、采矿、纺织等,被称为“夕阳工业”,其比重逐渐下降;而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如电子、核能、宇航、激光等,被称为“朝阳工业”,它们获得迅猛发展。由此可见,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A.逐步从工业经济时期跨入知识经济时期B.在国家干预下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C.传统经济萎缩而新兴经济如日中天D.成为经济发达制度健全的福利国家A[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二战后,西方工业结构发生了分化,这种变化是“朝阳工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夕阳工业”(工业经济)比重下降,故A项正确;二战后,在国家干预经济下,西方国家迎来黄金时代,但是1973年出现经济“滞胀”的危机,故B项错误;“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不等于传统经济萎缩,故C项错误;福利国家与材料中工业结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5.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部分国家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简表。这一表格能够说明()国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占全部就业比(%)占全部投资比(%)意大利24.725.447.1英国11.18.120联邦德国1210.512.7法国13.510.530A.欧洲各国经济仍未走出“滞胀”状态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C.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欧各国普遍减少D.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成为历史B[本题考查二战后欧洲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材料没有反映欧洲各国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的信息,不能说明仍未走出“滞胀”状态,故A项错误;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本国投资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欧洲各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变化情况,故C项错误;D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故排除。]6.苏俄(联)政府在内战结束后,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如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等,托拉斯负责管理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这-3-表明当时苏俄(联)()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B.尝试建立美式大企业制度C.承认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D.依靠垄断资本发展重工业C[赫鲁晓夫改革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而题干所说的是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美式大企业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性质,而当时苏俄(联)的托拉斯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故B项错误;根据“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独立进行经济核算”可知,当时苏俄(联)承认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正确;当时苏俄(联)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重工业,而不是垄断资本,故D项错误。]7.下图是1922—1926年苏俄(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变化示意图。由此可知()A.新经济政策最终被废止B.苏俄(联)对外来资本转向排斥C.苏俄(联)对经济建设模式不断探索D.西方加强了对俄(联)的经济封锁C[租让合同是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典型表现,图中租让合同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新经济政策没有被废止,且苏俄(联)对外资没有排斥,故A、B两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1922—1926年苏俄(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每年都有数十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联)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生产的表现,是对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故C项正确;苏俄(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可见西方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并未加强,故D项错误。]8.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4-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D.与当时俄国的基本国情不相符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具有两面性,而运用国家政治力量限制市场作用实质上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而非仅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明显不同,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9.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1928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这表明()时间1928年1929年1930年1931年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773.2717.4835.4694.8国家采购量(百万公担)107.9160.8221.4228.3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以提高农民的收入B[国家采购量只占粮食总产量的一部分,其余粮食如何处理材料并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粮食总产量提升不大,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国家采购量却越来越多,采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大量采购粮食主要是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持,故B项正确;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使粮食产量增加,故C项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是以极低的价格采购粮食的,这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故D项错误。]10.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国内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苏联工业的发展C.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生产资料公有制优越性的凸显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机器不再需要大量进口,故C项正确;从“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大量进口机器及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局势可以判断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成为苏联推进工业化的助力,B项错误;依据材料内-5-容无法判断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11.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措的影响是()A.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B.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A[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苏联试图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当时苏联实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故B、C两项错误;该措施与苏联解体无关,故排除D项。]1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都对经济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们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与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的对比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改革效果与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同步B.二者改革后期效果都较好C.二者改革期间苏联经济都在逐年增长D.二者改革初期都取得一定成效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64年属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64—1982年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从图中可以看出,1963年和1983年苏联经济均出现负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不同步,故A、B、C三项错误;据图示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初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出“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低房租政策。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要求住户在维修好的房-6-屋中至少居住三年时间。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但是国家每年制订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如期完成。——摘编自沈晓龙《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同时也是美国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时间住房政策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住房和生存房基地。1934年6月27日通过《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联邦存款和贷款保险公司。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公共工程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1937年9月1日通过第一个合众国住房法,建立美国住房署,规定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房制订长远计划,为地方住房机构的低房租工程和清理贫民窟工程提供贷款。——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从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伟大社会”时期》(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美两国住房危机出现的背景,并概括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根据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一项重要对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9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7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