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颍上三校联考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安徽省颍上三校联考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春秋中叶,楚国灭掉其北邻的若干小国后,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不是世袭之职。后来,晋、楚、秦等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这表明A.郡县制已经取代分封制B.贵族政治逐渐走向瓦解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D.士大夫阶层开始受到重用2.周公制定礼乐制度。乐是指通伦理,和天地,养万物,化异同,成天下,礼即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差异,不得僭越.由此可见,礼乐制度旨在()A.强化血缘伦理B.稳定社会秩序C.宣扬天下共主D.提倡以德治国3.春秋时期的战事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划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战车的作用大为降低,而群体步兵的作用则相应地提高了。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传统道德日渐沦丧B.战争惨烈程度加深C.社会转型不断加剧D.争霸战争方式增多4.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战国时已普遍推行郡县制5.唐初,各种人才选拔考试都由吏部主管,考取后又由吏部授官。开元二十四年(736),贡举权由吏部转入礼部,考选与叙用分署执掌。这一改革有助于()A.消除人才选用的弊端B.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C.选拔素质更高的人才D.削弱唐朝宰相的权力6.《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A.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B.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C.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D.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7.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挖掘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在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A.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B.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C.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8.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2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B.宦官职掌裁定权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D.丞相制度被废除9.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10.下表为“清初直隶获鹿县八类丁银负担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丁别丁数%土地(亩)%丁银(两)%100亩以上671.91873130.012.222.760~100亩671.949297.920.024.530~60亩3169.11280420.569.7515.510~30亩113132.52006432.1154.1534.310亩以下12513659349.5128.4328.60亩84818.80064.7314.4总计348010062462100449.3100A.人头税在清初税制中已不重要B.清初人口剧增使人地矛盾尖锐C.土地兼并使赋税收入明显失衡D.清初的丁银制度负担严重不均11.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A.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B.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D.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12.明嘉靖、万历时,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官搭民烧”现象,一部分产品已为供应市场而生产。同时民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并且有许多民窑的主人和工人是来自外地的商人和无业游民。这种变化反映出明代()A.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新的生产关系出现C.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民间消费需求旺盛13.清初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后江宁织造曹寅奏准取消限制,“自此有力者畅所欲为,至道光间,遂有开五六百张机者”。这一政策调整()A.导致手工工场的产生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加速机器大工业到来D.有利于大生产者经营14.读表,中国市场金、银比价变化表反映了()年份1534年1580年1635年1751年比价1:6.31:5.51:101:14.6A.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B.明清两朝农民经济负担减轻C.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315.1685年,康熙帝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同时,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对外贸易兴盛。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稳健增值。这反映了()A.康熙帝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官商勾结导致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D.清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16.下面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对比表(约)。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制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南北经济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B.政策导向是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C.政治中心的南移推动了人口占比的根本变化D.人口比例变化体现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17.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18.《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B.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C.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19.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20.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421.唐代前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涌现出一个影响政治的宫廷女性群体,一些下层妇女承担赋税责任、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甚至结社聚会。这反映出当时()A.封建伦理遭到严重破坏B.男外女内分工的突变C.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D.妇女地位的整体提高22.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C.受到儒家民本思想影响D.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23.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B.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D.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24.章太炎曾说:“船山(王夫之)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端在于斯。”其原因是王夫之的学说()A.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B.冲击了宋明理学僵化体系C.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D.为民主革命思想提供启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材料一《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公元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以及其他法学家弗洛伦丁和马其安的同名著作。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但《法学阶梯》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又发生了变化。化。——摘编自徐国栋译《法学阶梯》等5材料二中国古代在自然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颂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件。——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11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剐严重,草地出现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正是南、北商品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在政治上的一种反映。——摘编自尹伯成等著《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材料二中国经济在19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18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19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
本文标题:安徽省颍上三校联考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8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