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
1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战国时诸国的变法使基于血缘关系的贵族世袭制逐渐被基于君主意志的军功官僚制替代,权力的天平偏向了君主一方。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礼乐秩序逐渐崩溃B.士族阶层迅速崛起C.官僚政治最终确立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时间定位为战国时期,其主旨为此时权力天平向君主一方倾斜,贵族血缘政治逐渐被替代,这体现了地方分权体制逐渐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故D符合题意;A项礼乐秩序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士阶层崛起的确是战国时期存在的现象,但是材料侧重的并非士阶层,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最终确立”,C不符合题意。2.《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A.重点探究了“王道衰微”的社会根源B.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C.以史为鉴揭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D.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可知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根据“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可知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迎合诸侯;故可知班固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是面对这种社会现实,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迎合诸侯,而非探究了“王道衰微”的社会根源,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排除D。所以选B23.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见宋朝初年A.治军突出理学思想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制衡兵权管控过度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可知,重视规矩,武勇次之;据材料宋真宗“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信息可知,以儒家思想要求将领,但不主张将领自己果敢用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对将领军权的严格限制,以防武将专权,C符合题意,C正确;据材料“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信息可知,以理学治军的关键是以防武将专权,A片面;据材料不能反映重文轻武政策,B错误;据所学可知,宋太祖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不是宋太宗时期,D错误4.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A.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B.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C.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D.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下,不再具有世袭性和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就随之消失,这意味着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由于佃户获得了迁徙的自由,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随之发生变化,与田主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上的身份、地位也明显提高,故B项正确。A中货币地租并不是主导;C项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仍然没有分离;D中基本摆脱地主干预,不符合事实。5.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3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A.遗产继承体现了和谐家族关系的宗旨B.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趋于完善C.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强固大土地所有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既有“抽长制”,又有“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说明遗产继承既是宗法关系的体现又确保了家族之间和谐,A项正确;材料存在“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无法体现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趋于完善,排除B;材料“膳田”、“寡守田”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所以选A。6.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请朝廷平叛后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全国各地文庙也都纷纷效仿,说明当时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故选D;不能因为造碑运动就能说民间不再有叛乱了,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文人,故B排除;“遵循汉族军礼”说明不是革故鼎新,故排除C。7.下表为清代安徽徽州等府的田赋征收统计表,这反映出当时——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4A.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并存B.安徽田赋征收的标准相对偏高C.佃户的田赋负担有所减轻D.征收的实物在数量上超过银两【答案】A【解析】材料中“每亩征银”是货币地租;“每亩征米”“每亩征豆”是实物地租,故A项正确。“安徽田赋征收的标准相对偏高”其中相对偏高是一种比较的说法,材料中呈现的只是清代安徽徽州,没有对比,无法得出答案,故B项错误。佃户的田赋负担有所减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没有呈现银与米与豆之间的兑换比率,故D项错误。8.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四:“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相为官,公为爵。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同时彰显。这从政治文明层面反映了A.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遗风B.中国古代对封官晋爵理想生活的向往C.中国古代相权的至高无上D.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据顾炎武所注可知,这同时彰显了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从政治文明层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遗风,A项正确。B项所述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和追求,属于社会生活范畴,排除。古代中国是皇权至高无上,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所以选A9.王阳明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清代李绂认为“圣人之学在于躬行心得……学必躬行而后心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李绂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说”B.两人都无限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C.两者都是理学走向僵化的表现D.反映了思想文化的“逃世”倾向5【答案】A【解析】【详解】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李绂也认为应躬行而后得,实践与知识相结合,说明李绂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说”,故选A;二人都没有涉及夸大人的主观作用的内容,排除B;二者虽是理学家,但材料中的主张没有体现出理学僵化,排除C;材料中强调实践、行动,没有体现出“逃世”倾向,排除D。10.黄宗羲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也,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分权制衡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实际上是强调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因此选B;材料无法体现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分权制衡,排除A;材料也没有反映倡导崇实致用,排除C;材料未涉及倡导朴实学风,排除D。11.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学派运动,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由此看来,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A.古希腊思想家的推动B.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C.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D.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智者学派运动,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等,材料的强调雅典民主政治与智者运动的联系,即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促使智者学派的兴起,故D正确;A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612.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A.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B.宣扬公民平等参政C.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D.直接民主弊端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等信息可知,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必须履行责任,没有体现平等,B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没有体现限制个人自由,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必须履行公民的责任,没有体现直接民主,D错误。13.查士丁尼一世执政了38年,其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了888年,其间共有七十多位皇帝,帝国的事业至少有过四次兴盛,整个帝国的巅峰也不在他的统治时期。但历史青睐他的主要原因是A.执政时间长而且承前启后B.拓展疆域重塑帝国的辉煌C.将罗马法系统化、法典化D.推动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为《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它也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故选C;ABD三项不是查士丁尼一世被历史青睐的主要原因,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查士丁尼”“历史青睐他”,联系所学《民法大全》的意义分析解答。1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的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下列能够体现中国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7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B.允许西方人来华传教游历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D.甲午战争后放弃宗藩朝鲜【答案】C【解析】从“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是一种参与国际事务的形式来对待其他国家。A选项是不平等条约的要求;B选项是国内的事务;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与此无关。15.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王朝即寿终正寝。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A.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的侵略B.仍有扩大统治区域的意图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D.通过巩固边疆以抵制革命【答案】C【解析】清统治者对这些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并不是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而是为了便于管理,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对边区撤将军建省,对民族地区加强管理,都是国家观念的进步,说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采取更为有效的统治,体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只是对现有辖区的治理方式进行了改变,并没有体现扩张意图,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革命的内容,并且对于革命来说,只是巩固边疆并不能起到抵制作用,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16.据史料记载,自19世纪50年代始,上海茶叶出口数量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19世兄6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有增无减,1867年中国供给了欧美国家茶叶消费总量的约90%。这说明A.中国与世界的依存度增强B.欧美开始掠夺中国的茶
本文标题: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8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