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一(含解析)
-1-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一(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寇敌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A.周王地位至高无上B.周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C.宗法等级秩序森严D.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反映了当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观念得到认同,故D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周王地位动摇,故A错误;仅凭材料无法说明周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宗法等级秩序森严,而是强调天下“共主”的观念得到认同,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救难勤王……诸侯城周”,学生应该抓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从天下“共主”的观念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2.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A.中朝决断国事B.外朝负责执行C.君主集权加强D.宰相能力平庸【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君主集权加强,丞相权力被削弱,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朝制-2-度,故AB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宰相能力平庸,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时期君主集权加强的史实,学生应该结合材料信息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3.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加重了中央的负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D选项错误,材-3-料并未体现州郡等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古雅典城邦有时会因为公民人数不足,吸收外邦人加人城邦的公民集团,但其程序非常严格,要举行两次公民大会,第二次公民大会的参会人数不能少于6000人,而且会议必须采用秘密投票的表决方式。这一举A.导致了外邦人政治地位提高B.降低了公民集团的参政热情C.推动了城邦决策方式的变革D.有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公民人数不足,吸收外邦人加入城邦的公民集团,但其程序非常严格,要举行两次公民大会”表明古代雅典对“吸收外邦人加入城邦的公民集团”有严格的规定,这项措施有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故D项正确。外邦人在雅典没有公民权,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公民的参政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稳定,不是推动决策方式的变化,C错误。5.为保障财物的流转,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答而订立的契约,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契约便不成立。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这一转变A.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D.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来看,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对于订立契约,从形式上有较大的简化,这一转变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这一转变对避免欺诈没有影响,排除A项;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变化没有涉及对贵族特权的损害,排除D项。-4-6.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以下关于朝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朝贡体系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B.朝贡体系解体的标志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C.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D.朝贡体系使古代中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局势【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朝贡体系的形成是传统华夷观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使中国形成天朝上国保守自大的心态,不利于中国正确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项,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根源在于自然经济作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排除。B项,朝贡体系解体的正式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C项,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脆弱的自然经济基础,排除。7.著名学者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指出:“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革命党人发挥了革命的首创精神B.辛亥革命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C.武昌起义的成功具有一定偶然性D.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相对强大【答案】C【解析】“意外地撞上了”等字眼强调了武昌起义成功是有偶然性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革命的首创精神、革命的群众基础的问题,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武昌起义成功的偶然性而非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强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5-8.20世纪30年代,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这主要说明了A.苏维埃不适合中国国情B.中国农村的闭塞和落后C.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D.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能够存在的原因。依据材料可知,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即属于农民自己,维护农民利益的政府,这也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苏维埃红色政权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农民对苏维埃运动的理解,并非说明苏维埃不适合中国国情;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农民对苏维埃运动的理解,不是说明中国农村闭塞落后;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农民对苏维埃运动的理解,没有说明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成果。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展开政治、社会、经济的全方位抵抗,形成了摇摇欲坠却又坚持不倒的微弱平衡。形成这种状态的关键原因是A.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B.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存在C.党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D.日本法西斯力量的衰退【答案】C【解析】【详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其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还能形成全方位抵抗,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故选C。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A错误;因为日本侵华策略的转变导致-6-国民政府在相持阶段开始消极抗日,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非关键因素,故B错误;日本在敌后战场增加了投入,从局部上看力量反而有所增强,D项排除。10.学者余秋雨曾这样评价17—18世纪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A.法国共和政体B.英国君主立宪制C.美国民主共和制D.德国君主立宪制【答案】B【解析】【详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材料“较少的……较少的…….较少的……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可知,这个国家的民主之路“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通过责任内阁制的建立,议会的多次改革,在发展中不断推进英国的民主政治,B项与题意相符;法国共和之路曲折艰难,A与题意不符;美国是通过独立战争建立的共和制度,后又经过南北战争,不符合“较少的腥风血雨”,故C项排除;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建立在德国统一的基础上,德国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D项与题意不符。11.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A.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B.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C.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D.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答案】C【解析】-7-材料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关于移民限令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D项错误。点睛: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的万能解题法,解题时把握“排除三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首先排除;其次是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再次是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主旨信息的。本题中AB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不符合史实。12.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履亩而税”,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楚国“量入修赋”,秦国“初租禾”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实质上反映了A.生产关系的调整B.赋税制度的革新C.封建制度的确立D.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鲁国“履亩而税”是依靠田地亩数收税,齐国“相地而衰征”是依据土地的好坏收税以及晋国、楚国和秦国的田地改革等都是承认土地私有的体现,实质上是土地由公有制变为私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正确;赋税制度的革新是材料中现象,不是实质问题,B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时期,此时封建制度尚未确立,C错误;经济结构变化不是材料中体现的现象,D错误。13.《荀子·富国》中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韩非子·解老》中载:“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溉。”这些记载说明A.春秋时期农田已普遍使用肥料B.战国时期农田可以连续种植C.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出现轮作制D.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使用畜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刺草殖谷,多粪肥田”“必且粪溉”体现出农业生产中注重除草、施肥等-8-精耕细作的特点,这样保持地力有利于土地的连续耕种,B正确;材料中的两则史料不能说明春秋时期农田已普遍使用肥料,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业的精耕细作,不是轮作制,C错误;农业生产使用畜力材料没有提及,D错误。14.《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材料无法体现商品
本文标题: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一(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8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