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合肥市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安徽省合肥市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温馨提示: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且用2B铅笔把对应的准考证号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铁器出土地点总件数生产工具件数生产工具所占百分比铁农具件数铁农具所占百分比辽宁抚顺80余7796.2%6888.3%山西长治363186.1%2167.7%湖南长沙70余2130%1780.9%广西平乐181约17093%9153.3%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A.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推广了B.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铁器产量C.铁农具已经出现并运用在生产部门D.铁农具在中原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2-【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的数量比重较大,说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出现并应用于生产部门,故C正确。依据表格中出的地点,可以看出铁农具辽宁、山西、湖南和广西使用,但是还不能说明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推广了,故A错误。水力鼓风治铁技术出现在东汉时期,与表格的时间“战国时期”不符合,故B错误。材料看出广西、湖南都不是中原地区,无法证明在中原地区最为广泛。D错误。2.在中国古代,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A.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B.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C.重视水利灌溉事业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因此,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故答案为A项。BC项,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重视水利灌溉事业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中国古代农业整体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3.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答案】D【解析】-3-【详解】宋代时城市商业打破市坊界限和时间限制,“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反映出商业活动没有地点限制,故选D项;“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反映出在固定地点确立市场,与宋代商业发展状况不符,排除A项;唐朝时期出现了草市,草市出现不能体现宋代商业特点,排除B项;唐朝后期商业活动逐渐打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排除C项。【点睛】(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六朝:草市形成,设“草市蔚”进行管理。(4)宋:“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的服务功能完善4.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B.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重官商、遏制农民经济,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说明重视官府利益,压制民间商业发展,体现与民争利,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没有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故B错误。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力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持续发展“表述有误,故D项错误。【点睛】重农抑商的影响。积极性: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消极性:发展后期,该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转让现象。英国在16世纪后半期,三分之一的封建庄主都换了主人,有些地方变动率甚至达到40%;在法国,80%的封建贵族负债累累。据此推论,当时西欧:A.阶级关系出现变动B.经济结构发生转变-4-C.农业经济趋向衰退D.封建贵族丧失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转让现象”、“80%的封建贵族负债累累”可知此时的西欧封建阶层走向衰落,阶级关系出现了变动,故选A项;土地关系发生变化不能说明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转变,故排除B项;封建阶层走向衰落不能证明农业经济趋向衰退,更无法体现封建贵族丧失权力,故排除C、D项。6.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相互制约,消费在社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英国学者尼尔·麦肯德里克等人认为,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据此可知,英国进入消费社会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B.社会各阶层收入及消费水平提高C.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条件D.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资本积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并结合所学,1765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水平猛增,故选择A选项;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但并不代表社会各阶层收入提高,故排除B选项;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广泛运用,蒸汽火车的出现,但速度较慢,不可能提供高效便利的交通,故排除C选项;黑奴贸易主要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变化,做题时需掌握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7.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5-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等信息可知在经济发展是同时应尽量避免贫富差距过大,D选项符合题意。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与材料应注重贫困人口的利益的说法不符,A选项排除。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不是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材料和城市化无关,C选项排除。8.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主要是指:A.工厂制度的兴起B.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C.垄断组织的出现D.市场引领生产技术革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的兴起、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和市场引领生产技术革新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A、B、D项。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出现了垄断组织,故选C。9.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答案】A【解析】-6-【详解】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10.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A.1895—1911年B.1912—1919年C.1937—1945年D.1946—1949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统治后期,国共内战爆发,国民党大量发行法币,通货急剧膨胀,美国加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加之官僚资本的不断膨胀,使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故D项正确。A项,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加之在西方侵略下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排除。B项,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排除。C项,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受到破坏,大量工厂内迁,题干现象并不符合此阶段国内经济发展特征,排除。11.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数,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7-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可知体现了洋务运动获利带动了人们投资近代企业,争相购买股票,故选C项;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产品商品化和耕织分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带动了人们对近代民族工业的投资和建立,没有体现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业,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人们争相购买新建公司的股票,不能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排除D项。12.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由此可知,这个报告: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八大”时还没有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市场,并不是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提出是1992年之后,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说明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故D项正确。13.据统计,1978—198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9.2%,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3.7%,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消亡B.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D.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78—1988年……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3.7%”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8-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到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与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无关,故D项排除。14.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A.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B.开放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C.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D.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9
本文标题:安徽省合肥市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8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