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三历史(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24题,共48分)1.《涑水记闻》载宋太祖对大臣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经书。”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B.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C.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D.巩固儒家思想的地位2.《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雍乾之后内阁机构已被废止B.雍乾之前军机处的职位不高C.军机处已经完全取代了六部D.自雍乾始专制皇权高度发展3.“专注于对自然的任意和瞬间的描绘,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无动于衷。”此类美术作品属于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派D.现代主义4.雅典的直接民主反映在,他们的公民可以在聚会时提出驱逐某一位会影响雅典民主制度的官员,他们也可以罢免当时的政府,立刻更换执政团队,这些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特色。这一制度的建立者是A.梭伦B.克里斯提尼C.苏格拉底D.伯里克利5.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下面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看法是()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B.气象因素无法解释民族国家形成C.战国诸侯以农立国、相互竞争D.古代文明都以大河为中心,推行重农政策6.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资本主义货币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意义是A.扩大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B.较好地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C.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D.确立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规则7.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8.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体现出的显著特点是A.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C.倡导睦邻友好,推进周边外交D.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9.9.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B.国际社会主义和国际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C.在苏美争霸中,美国由攻势转为守势D.中国推行正确、灵活的外交政策10.作品里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这是哪部作品的主题A.《坐在椅子上的女人》B.《埃斯泰克的海湾》C.《向日葵》D.《日出印象》11.三国时,魏国创造了九品中正制,其优点时大大弱化了地方对人才推举的控制力。到西晋时,九品中正制没有强化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而是维护和巩固了地方门阀的统治。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才评定标准不统一B.主要以门第为选拔标准C.中央政府的相对软弱D.中央对选官过程的包办12.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抗战期间就乐观地断言,“现在中国与日本打仗,是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的时候,但不是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的时候。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的时候,已经在二十年前过去了。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而不是中国衰亡的时代。材料中“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的时候”是指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B.国共两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C.中国经济军事实力不如日本D.日本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13.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已被注意,但仍没有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起义,非要依靠军队不可。”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完善B.进攻大中城市失败的教训C.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D.中共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14.公元前8世纪起,古希腊城邦兴起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政体类型。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A.殖民扩张,崇尚武力B.小国寡民,独立自治C.贵族统治,僭主当政D.平等邻邦,睦邻友好15.“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自己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16.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临时工每日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玄妙观、花桥、广化寺桥、濂溪坊等处“听大户呼织”。这直接说明当时苏州A.丝织业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形成劳动力市场D.“机房”规模较大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法制方面的贡献是A.决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B.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制建设目标D.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8.李贽在《藏书》中既反对专权,又称颂“圣主”;既同情农民起义,又视起义为“盗贼”。其认识源于A.历史的局限性B.个性的价值观C.思想的矛盾性D.主张的片面化19.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D.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20.为了能够使伦敦获得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英国女王派女儿安妮公主到“狮城”为伦敦呐喊助威,在英国,女王①由议会直接选举产生”在礼仪形式上至高无上②是象征性国家元首,要“临朝理政”③在国事活动中享有荣誉和尊严④不掌握行政权力,但要对议会负责A.①③④B.②④C.②③D.③21.20世纪60年代初,虽然安徽因试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受到中央的批判,但广西、湖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搞“包产到户”的各种信息仍不断传到中央。这反映了当时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成定局B.民主政治建设遭严重破坏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受到削弱D.人民公社化运动弊端重重22.在未有铁路之前,京绥铁路沿线生产的农产品基本上是供本地食用,很少外运。铁路通车以后,沿线所产谷物有4/5由京绥铁路转运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沿线销售。这反映出当时铁路的修建A.加速了农业生产区域化B.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C.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变动D.便利了列强掠夺原料23.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B.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C.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地区D.外国侵略者以武力打败了清政府的抵抗24.(题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B.不结盟运动兴起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D.雅尔塔体系逐步瓦解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摘编自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10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0分)26.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主之所欲也,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1)归纳材料一的治国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效果进行简要评价。(6分)(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3)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5分)(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5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的确,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西方世界的旧日秩序完全为民主政体的国家取而代之。这一巨大变化,其历史意义不下于2000年前几个主要文明系统的出现。更可注意者,与这一革命浪潮几乎同步进行的巨大变化,乃是近代科学与近代工业生产的开展。西方发生的这些大事,又将伴随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的侵入亚洲与非洲,引发了西方列强对于东方古老秩序的冲击。后者彻底的质变,也将在19至20世纪进行。——摘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请评述上述有关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结合世界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三历史(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24题,共48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10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0分)26、(1)归纳材料一的治国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效果进行简要评价。(6分)(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3)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5分)(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5分)27、(12分)请评述上述有关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结合世界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参考答案1.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求武臣读经书,是因为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故B正确。宋太祖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可以巩固儒家思想的地位,但都不是主要目的,故AD两项错误;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当时不符合史实,宋太祖的目的就是增强将领儒家文化修养的办法,让他们忠
本文标题: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9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