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40×2=80)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2.“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依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3.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A.1840年、1856年B.1840年、1883年C.1860年、1894年D.1860年、1900年4.徐继畲在1844年的《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A.鄙视西方的心理转为崇拜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5.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6.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B.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7.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新式学堂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8.为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7月29日至8月3日,六集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甲午海战120年祭》在CCTV-9播出。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A.虎门销烟B.淞沪会战C.百团大战D.黄海战役9.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是因为()A.维新派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把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10.“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人民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台湾军民反割台D.义和团运动11.孙中山说:“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一盘散沙,此岂天生而然耶?实异族之专制有以致之也。”其主要目的是()A.颠覆满洲贵族专制统治B.分析近代中国落后原因C.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痛惜民众团结意识淡薄12.“革命派……专从满、汉的恶感方面鼓吹……他们用历史的方法,专搜罗明末亡国的故实,借以挑动汉人的亡国之痛,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不久革命思想便传遍了全国。”这说明在当时广泛流传的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国家主义13.立宪派在1910年连续组织了三次请愿活动,尽管遍及十余省,参与签名者达数十万人,仍以失败告终。他们公开表示:国家前途“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吁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其重大意义是()A.宣告了立宪运动彻底失败B.使清政府完全陷入孤立C.使革命派的群众基础扩大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14.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中华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15.同盟会主要机关报《民立报》说袁世凯“为莽为操,一跃而居九五之尊”,但仍希望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而总统之席,袁氏终有时当选”。这反映了()A.革命派以维护共和为重B.袁氏企图篡夺革命果实C.革命派政治上的妥协性D.袁氏有意复辟封建帝制16.著名史学家唐德刚曾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17.“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益愈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18.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19、1914年10月张謇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棉纱土布,无论何种花色种类,所有常关、海关、厘金、落地捐等各项税厘,一律免除。……因吾之工业幼稚,恐为先进国所压制,则发达无期”。呈文反映了()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列强经济侵略加剧C.经济主权意识增强D.民族工业缺少保护20“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他们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认为)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这里的“变革人心”是指()A.唤起复古之风B.进行实业救国C.倡导共和体制D.探求民主科学21..“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中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的历史事件是()A.公车上书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22.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作者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陈望道D.毛泽东23习近平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指出,“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这里所说的大事变指()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24.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25.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它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有明显的不同,包括()①工人阶级是其阶级基础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③主张反帝反封建④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6.中共三大决议: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列强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此后国共两党()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和平建国D.进行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统治27.“宁汉合流”是指()A.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B.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C.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D.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28“打响正义第一枪,犹如春雷震天响,彪炳千秋留史册,人民军队党武装。”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29.从中心城市暴动到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变化。这个变化始于()A.中共二大上海召开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D.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30..毛泽东诗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其中“远征”的原因是()A.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C.通过长途行军锻炼革命意志D.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3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A.B.C.D.32.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儿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布了()A.募兵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C.将兵法和均衡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3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A.中央的派出机构B.皇帝的顾问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D.中央的并列机构34.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郑和等人立碑写道:“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国威B.寻求异域珍宝C.寻找建文帝D.加强海外联系35.“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康熙帝36.获取信息,也有人叫获取情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列选项中可以使清初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的有效措施是()A.设立东厂、锦衣卫B.实行奏折制度C.实行文化专制D.设立军机处37.“以流人黑龙江之绰尔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该条约内容应出自()A.《尼布楚条约》B.《瑷珲条约》C.《北京条约》D.《伊犁条约》38.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1亿,当时中国人口的年增长率约为1.29%,即每年大约要多出258万人。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时代。为清代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人口定居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39.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40.发展经济,关注民生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古代帝王在稳定经济方面也有不同的举措,以下是西汉时期的()A、兴建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B、统一货币为秦半两钱C、实行租庸调制D、采取“与民休息”,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二。材料解析(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
本文标题: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9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