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
-1-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含解析)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与此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分封制度的作用,很多人都是以其封地为姓氏,所以答案选择B项。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封地、封国”无关,排除;郡县制和行省制是以地域为划分依据的,是无关项。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影响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后代影响深远。为加强皇权,秦朝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设相、卿士D.封侯和伯【答案】A【解析】【详解】三公九卿制分化官员权力,三公相互独立、彼此牵制,加强了皇权。故A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夏朝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CD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此项制度”指的是-2-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是指底层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上层社会,故答案选D。A是秦朝的中央官制;B察举制选官标准为“孝,廉”;C是唐朝的中央官制。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4.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时间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所以材料中的“世界大势”主要是指西方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与中国保守封闭的农业文明相对,两种文明必然会发生冲突和碰撞。故B项正确。船坚炮利是英国取胜的原因,不是必然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排除A项;“闭关锁国”并不必然招致外来侵略,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列强就在世界各地扩张,排除D项。5.“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3-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材料中的“法律”指的是A.罗马法B.“陶片放逐法”C.《人权宜言》D.《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A【解析】这一题中指的是罗马用法律征服世界,而这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根据所学这是指罗马法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故选A;B是古希腊的,C是法国的,D是德国的,都与罗马无关,故排除BCD。6.1971年10月,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是()A.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B.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C.中日邦交正常化D.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答案】B【解析】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是我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故答案为B项。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A、C、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联系史实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其他选项的历史事件均不是发生在1971年,据此确定答案。7.清和明相比,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其表现是A.丞相制B.设内阁C.三省六部制D.设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故D项正确。明朝废除丞-4-相,设内阁。故AB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唐代中央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8.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不尽相同的政体,下列文献与政体对应不正确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B.美国1787年宪法一一联邦共和制C.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制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一一议会共和制【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故A项排除。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共和制,故B项排除。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C项符合题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故D项排除。9.近代史上,共和政体自初创到最终确立历时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答案】B【解析】英国和日本属于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AD;美国自1787年宪法确立共和制以来,一直都是共和制,排除C;法国于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后经过君主制、共和制的多次反复,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故选B。【名师点睛】首先应清楚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两大主类型: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然后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代议制的主要特点:英国有渐进性特点,法国有艰难曲折特点,美国分权制衡,德国专制性特点。10.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天津条约》的签订C.《北京条约》的签订D.《马关条约》的签订【答案】D【解析】-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这一斗争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给日本而引发的,D项正确。ABC三项中的内容均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不符,排除。11.1919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直接导致了A.五四运动的爆发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因此答案为A。D项错误,中共成立是在1921年;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年到1927年;B项是在1915年。BCD均不符合题意。1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相比,其特点是: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③国王统而不治④首相对君主负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D【解析】略13.马克思称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以下哪一点最能说明A.以战争为侵略手段B.要求增开商埠C.洗劫焚烧圆明园D.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答案】C【解析】-6-【详解】侵略战争多以战争为手段,这并不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海盗式”扩张。故A项错误。要求增开商埠是为了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并不是以烧杀劫掠为目的,不能显示“海盗式”扩张的特性。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皇家园林圆明园,争先恐后掠夺珍宝,而且为了掩人耳目,放火焚烧,犹如海盗,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为了从政治上操纵清政府,这并不能显示“海盗式”扩张的特性。故D项错误。14.《张季子九录·文录》认为:“孙中山之革命,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D.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孙中山之革命,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与题干“为国体之改革”不符,故C项错误。15.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都是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主义者C.巴黎公社领导D.十月革命领导人【答案】A【解析】【详解】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都在19世纪早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但并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这些思想家们把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希望放在资产阶级身上,他们的思想无法实现,因此被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不是马克思主义者,-7-巴黎公社发生于1871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没有参与巴黎公社运动,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无关,故BCD三项排除。16.下列是同上搜到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关键词“列宁”、“四月提纲”、“攻打冬宫”,这个历史事件应该是()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B.巴黎公社革命C.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D.俄国十月革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以及对其基本线索的梳理能力,此题有一定难度。根据材料,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列宁”、“四月提纲”、“攻打冬宫”等信息,很明确,题干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与列宁相关,而且在“四月”以后,可知就是俄国十月革命;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正确答案选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17.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答案】D【解析】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三湾改编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ABC错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D正确。1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不包括A.民族平等B.共同发展繁荣C.民族团结D.互不干涉内政【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互不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属于对外政策,D符合题意,选D。19.“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8-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反映的是基层民主选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结果,故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没有规定基层民主选举,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问题的法律,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关于物权的法律,故D项错误。20.“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成功解决了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D.经济特区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台湾问题目前尚未解决,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9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经济特区无关,故D项错误。21.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0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