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在山东青岛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上指出,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和儒家文化发祥地。儒家的“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在“上海精神”引领下,上海合作组织在安全、积极、人文等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材料表明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儒家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国力量,发出中国声音②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④文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软实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的“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在“上海精神”引领下,上海合作组织在安全、积极、人文等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这表明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文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软实力,②④项符合题意;儒家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区别对待,①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点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地位作用)②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2.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下列对经济与文化之间关系的传导顺序排列合理的是-2-①文化产品增多,文化消费更加丰富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③资本涌入,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②→①→③→④D.③→②→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属于传导型试题,需要考生明确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决定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资本涌入,推动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生产发展壮大,文化产品增多,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故传导顺序排列合理的是②→③→①→④,故B选项符合题意;A、C、D传导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点睛】厘清对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认识的几个误区:(1)文化与经济、政治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而不是相互决定。但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2)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总起促进作用。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才会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3)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有时候文化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候文化则落后于经济的发展。(4)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和文化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地位的作用,考生不能混同。3.2018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发布的《2017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中国数字阅读用户已接近4亿,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52亿元,同比增长26.7%。材料表明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3-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体现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故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教育对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故③不符合题意;中国数字阅读用户已接近4亿,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52亿元,同比增长26.7%,这表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故①④正确。故选B。4.《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楚庄王向他请教其中的奥妙。他回答说,自己并不是真的会相面,只不过是善于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并以此判断这个人的品行。这告诉我们,文化对人的影响①是潜移默化的②来自特定文化环境③都是消极被动的④一般都是有形的、强制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和特点的知识。通过一个人所交的朋友来认识这个人体现的道理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故题肢①②正确。题肢③说法错误,人们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的过程,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内涵。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度对人影响的方式,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而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效果。5.侗族大歌被称作“天籁之音”,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是侗族文化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今年73岁的侗族老人覃奶号,是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她说,“我自己慢慢变老了,但侗族大歌不能老,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老。”我们之所以要不遗余力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4-②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③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集中表达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我们之所以要不遗余力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④项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集中表达,①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点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以名录方式确立,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6.放花灯,拜月亮,一轮明月,思念无限;品琼浆,吃月饼,一块月饼,合家团圆;赏桂花,猜灯谜,一份牵挂,情意相连。自古以来中秋佳节就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节日,流传至今依然魅力无穷。中秋节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它A.引领着现代文化发展的最新潮流B.汇集了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C.涌动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D.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答案】C【解析】【详解】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中秋节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但人们对中秋节的情感却与日俱增。中国式过年的无穷魅力就在于它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C正确;AB夸大了中秋节的作用,错误;D“各民族和睦相处”从材料中不能看出中秋节强调的是“合家团圆”。故本题答案为C。7.“微课”依托新兴媒体,以“短小精悍”的风格,正迅速成为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学活动;“微店”同样依托微博等新兴媒体,迅速走入公众生活。这说明-5-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②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推广为标志的③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④网络文化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微课”“微店”依托新兴媒体获得发展,体现了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新兴媒体的传递、沟通、共享功能,所以①③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的推广为标志,所以②错误;网络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只有健康的网络文化才是大众需要的文化,所以④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8.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文化价值的实现受到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①中“取决于”表述错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之一,②表述片面。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些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是我国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的表现,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③④正确。故选D。9.当今,看似繁荣的国内儿童书市场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孩子们“如数家珍”的大多数-6-童书都是外国书籍,如美国的《贝贝熊》、法国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等,“西餐”悄然成为孩子们“餐桌上的主菜”。这引发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担忧。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②依托深厚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③应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西餐”文化的传播④开发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原创童书,增强文化认同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掘本民族的文化,没体现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故①不符合题意;“西餐”文化中也有优秀的文化,不能一概抵制,故③错误;材料表明,在国内儿童书市场,孩子们“如数家珍”的大多数童书都是外国书籍,这说明我们应依托深厚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应该开发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原创童书,增强文化认同感,故②④正确。故选C。10.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在当前世界文明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这“底色”和“基因”,若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思考,最根本的是要:A.加强各民族文明的交流和借鉴,求同存异B.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C.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以文化人D.独领优秀传统文化之风,引领社会核心价值【答案】B【解析】上述材料说明的是要保持民族底色和基因,而不是加强各民族文明的交流和借鉴,求同存异,故排除选项A。保持民族的底色和基因,就是要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故入选选项B正确。材料强调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故排除选项C。材料中的信息并没有涉及社会核心价值,故排除选项D。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定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名词点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文化自觉:-7-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2)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1.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D.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说明文化创新要立足于
本文标题: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0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