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计48分)1.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2.《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治民无常,唯法为治D.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3.《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4.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5.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6.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7.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2-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8.董仲舒在谈及吏治改革时,明确指出,“大夫不得世”,“观乎世卿,知移权之败”。其出发点是A.维护中央集权B.宣扬纲常观念C.创新儒学体系D.强化思想控制9.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B.该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和之势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10.朱熹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朱熹继承并发展了A.孟子的性善论B.孔子礼的思想C.荀子的性恶论D.佛教的天命观11.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孟子荀子与扬雄董仲舒不够充分混乱不清或错误粗浅,已误入歧途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12.朱熹是理学定型的关键人物,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据此,下列关于“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B.求理方法是格物致知,以求贯通C.重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D.求理途径是“发明本心”,以求彻悟13.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思想意在A.宣扬“知行合一”B.否定孔子思想C.反对“格物致知”D.强调主体意识14.“理欲之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宋代以后更成为哲学和伦理学所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宋代的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这反映了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3-B.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C.两者都认“理欲之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1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同寡妇再嫁,公然声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材料表明李贽A.主张求天理于人欲之中B.跳出了传统儒学的窠臼C.追求人性的自由和平等D.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天理16.黄宗羲的“新制”无疑是一种“革命”,但并不是资产阶级式的近代“革命”,而是始终没有超出古代或封建社会的范畴。黄宗羲的“新制”思想A.完全突破了原有的儒学范畴B.催生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变革C.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要求D.是对宋明儒学新的反思与总结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A.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力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C.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18.清朝遗臣李滋然指责黄宗羲“无父无君”,认为“今日之谈革命、讲自由而重独立者,皆托此篇以济其邪妄”。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中“邪妄”之意最为接近的是A.“圣王崇本抑末之道”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9.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对李贽思想的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20.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的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的本原2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4-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此思想意识的经济基础是A.封建经济的繁荣B.农业生产的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城市规模的扩大22.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家应该是A.王阳明B.李贽C.顾炎武D.王夫之23.曹操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在战乱的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作者A.为迎合读者篡改了历史B.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素养C.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D.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2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下列主张与《诗经》中这句话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B.“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C.“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D.“治大国,若烹小鲜。”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2分)25.(24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5-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4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6分)(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6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6分)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地方各级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达1000万人左右。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他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实现“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他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摘编自赵伦芬、谢辉《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6分)并说明其当代价值。(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6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6-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7-静宁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计48分)1.答案:C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材料“钓而不纲”体现的是尊重自然、克制节约的品质。A项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项“节用”与“使民以时”体现了节省民力、顺应农时,突出了人
本文标题: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0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