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宁夏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无答案)
-1-宁夏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无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合计60分)1.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这表明西周初年()A.出现新旧并存的政治制度B.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C.沿袭商朝分封诸侯的传统D.实行的政治制度强调血缘关系2.在西周春秋时,“孝”之道德最为重要。“庶人”之“孝”固以孝事父母为主,然贵族之“孝”则最重要者为“尊祖敬宗”,“保族宜家”,仅孝事父母,则不以为大孝。可见,对“孝”的认识()A.推动家族团结与和睦B.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C.体现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D.随时代发展呈现不同内涵3.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魯国,魯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魯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A.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4.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5.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6.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2-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7.《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8.北宋时,真宗欲立刘氏为贵妃,因宰相李沆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仁宗想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为官,遭台谏官集体谏诤,只能怏怏作罢。类似的事情在宋代时有发生。由材料可知()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遭削弱B.皇权受到文官政治的制约C.分化事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D.相权和谏议权进一步加强9.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10.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11.伯利克里强调雅典民主制度遵从法律,然而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无论是控诉罪名的模棱两可,还是陈述证据的模糊不清,乃至于判决量刑的摇摆不定,都与之不符。这表明()A.雅典民主和法制均维护奴隶制B.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司法审判的主观性C.苏格拉底破坏了雅典民主原则D.雅典司法审判并非完全遵从客观理性12.罗马共和国末期法律规定,妻子结婚带来的嫁资不再是她对丈夫的赠与,丈夫只获得对嫁资的使用和收益权,妻子保留其所有权,婚姻解除后,丈夫有向妻子返还嫁资的义务。据此可知当时罗马法()A.注重男女平等B.缺乏契约精神C.忽视社会民情D.重视私产保护-3-13.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D.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14.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A.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D.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16.《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A.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B.使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C.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歧视D.反映了该条约的屈辱性17.“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B.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C.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D.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18.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4-A.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B.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C.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对这次革命的评价,梁启超曾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20.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B.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D.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21.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22.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23.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24.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5-“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A.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C.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D.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25.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由此最能说明()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26.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A.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C.抗日战争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27.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史两次中日战争一败一胜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A.激发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B.壮大革命力量,提高国家地位C.争取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D.建立统一战线,消除民族危机28.朱自清在《论标语与口号》中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当中,有现实性的必要。”与标语“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相关的“战斗”是()A.巴黎公社B.第一次世界大战C.十月革命D.二月革命29.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沉重的战争负担超出了人民的忍耐力和控制力,人民还不需要西欧式的民主。……因此,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临时政府。”对材料分析理解正确的是()A.资产阶级民主不符合俄国国情B.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C.受教育阶层指的是沙皇统治者D.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30.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6-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31.有学者认为,和平其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其处五项原则()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B.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C.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D.使周边国家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32.1953年某地普选传单:“旧社会,太
本文标题:宁夏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0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