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形成性检测试题
1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形成性检测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本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40题,非选择题两题(41题、42题)。请将试题答案,用黑色水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祝考试成功。第Ⅰ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的出现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密切关系()A.“家天下”制度B.王位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多被分封在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3.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曲辕犁最早出现在()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明清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5.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A.以民为本的思想B.家国同构的观念C.分封及宗法意识D.君舟民水的理想26.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提到的“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A.青铜B.骨头C.铁D.钢7.“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该材料中的“他们”指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8.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的是()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C.兼爱、仁政D.无为而治、严刑峻法9.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音“怀”,和柔),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10.《诗经》中周颂共三十一篇,除《臣工》、《丰年》等篇章是为了春夏祈谷、秋冬谢神而作的祭歌外,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是先人崇拜。据此可知周颂()A.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B.深受宗法观念影响C.使王权披上神秘色彩D.积极宣扬礼乐文化1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C.唐诗、宋词、元曲D.唐诗、宋词、楚辞12.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丞相掌握大权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C.颁布《秦律》,以法治国D.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13.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A.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C.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D.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14.颜师古《汉书注》载:“初分十三州……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这里记载的“州”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监察机构B.隶属于道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C.设置于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D.取代汉初封国地位的地方机构315.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②皇权加强,相权削弱③对边疆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具有很强的民主性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D.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8.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19.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20.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21.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这反映了宋代()A.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B.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4C.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22.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很踏实。”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23.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A.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选官侧重门第等级D.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2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设立“中朝”“外朝”制度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25.唐代确立了严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吏致仕的法定年龄为七十岁,或“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则由尚书省奏皇帝批准。这有利于A.官僚制度发展成熟B.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C.完善社会养老体系D.形成尊老的社会观念2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27.《唐律疏议》规定: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依该国法律处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这表明《唐律疏议》A.坚持传统夷夏观念B.维护了国家司法主权C.阻碍中西文化交流D.奠定了封建国家立法原则28.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合。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A.《西游记》B.《水浒传》C.《三国演义》D.《儒林外史》29.宋代文天祥说:“本朝惩五季之乱,消除藩镇,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浸弱,故敌致一州,则一州破。致一县,则一县残。”文天祥在此强调的是()A.宋代没能消除藩镇割据的危害B.宋代中央集权软弱无力C.宋因强化中央集权而导致地方防御力量虚弱D.宋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530.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在地方设置节度使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1.《宋史职官志》中说,宋真宗时期一般官员都有“官”“职”和“差遣”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差遣”才有实际的权力,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至于“非奉制敕,不得治本官事”。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B.官僚机构膨胀导致效率低下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D.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32.《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33.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②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④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34.从图1到图2,我国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图1图2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35.“大街小巷叫买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上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A.唐朝前期的长安城B.北宋开封城C.清朝临安城D.元朝大都城636.下面是从两汉到北宋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变化表。造成此时期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75.5%20.9%1.6%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61.4%25.8%2.8%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34.8%58.4%6.8%A.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B.频繁战争的影响C.南方地理优势的吸引D.南方政局的稳定37.“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38.岳飞《满江红》词中:“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是指()A.匈奴族统治者B.契丹族统治者C.党项族统治者D.女真族统治者39.1990年,贺兰山脚下发现了用西夏文字印制的佛教典籍《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典籍中出现了“倒字,边缘不齐,线条不正”等现象。对此理解较有可能的有①西夏拥有自己的文字②西夏地区民众信仰佛教③该典籍是活字印刷品④该典籍大约印制于唐朝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0.朱熹在北宋诸儒的基础上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下列属于朱熹的观点的是()A.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
本文标题: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形成性检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0827 .html